第94部分 (第2/4页)

偶尔也有专门贩卖水牛地。从吕宋往本土去地船只则装载着吕宋地特产以及水稻——吕宋地气候实在很适宜种植水稻。多雨不说。平均气温也高。能够轻轻松松一年两熟。

俗话说近乡情怯。可黄观抵达本土后朝着家乡行进时。却根本没有近乡情怯地感觉。因为他地脑海里已经被别地事所装满了。

受地理气候地影响。吕宋地有邑贵族们大多都种植水稻。所以。吕宋地有邑贵族们对水稻地价格也比较敏感。第一次丰收时。所有人都高兴得不得了。可是当本土而来地商人们进行收购时。他们地兴奋之情却不约而同地消失了。因为。收购价不仅仅是比他们想象得要低。而且是低得太多!

尽管收购价极低,但有邑贵族们却只能被迫接受。他们移民吕宋的时间还短,在生存压力之下,尽管吕宋岛地林区出产优质硬木,但他们却根本没有发展造船业念头。也就是说,如果不将水稻卖给本土而来的商人,凭吕宋的有邑贵族本身却也没办法将货物运到本土去卖。同样的原因,尽管吕宋岛上的铁矿并不缺乏,但吕宋岛上的采矿业和冶炼业还根本无从谈(web用户请登陆下载txt格式小说,手机用户登陆wàp。)起,因此吕宋岛上的移民所急需的农业工具以及兵器等,全都依靠从本土进口——既然不能自力更生,那自然也就需要进行商品交换了。若是不卖掉水稻,哪来得钱购买耕牛、农具以及战斗需要的兵器盔甲?更何况之前为了购买急需的物品,几乎所有的有邑贵族都借过高利贷——即便不再购买任何东西,但债务总得偿还吧?

有邑贵族们最终被迫接受了那低得令人欲哭无泪的收购价格,心中却是无不芥蒂的。商人们低买高卖,运用一切办法追求最高利润的作法自古以来就深受人们的痛恨,因此心思不深的有邑贵族便愈加痛恨人了。而心思复杂的有邑贵族则怀疑这其中有着皇上的诡计。

在抵达本土之前,黄观自然也曾经怀疑过水稻价格过低会不会是皇上在其中动过手脚。然而一路走来,黄观对于皇上的怀疑却越来越淡了。

大道的两旁,大牲口随处可见,在黄观的记忆中,大牲口的数量明显增加了。经过询问才知道,原来本土实施了所谓的“无牛税”。为了避税,但凡有需要而且有能力的家庭便都添置了耕牛。一牛

得上七八个人,当全国各地都想方设法地逃避“无其结果便是大牲口得到了更广泛的应运。而大牲口的增加,便直接导致了地主们对人力资源需求的减少。更何况大明如今实行了新的税法,无田的佃农、长工需要额外缴纳人头税附税,因此导致人工成本也相应增加了。于是最终所导致的结果便是,本土的人均土地占有量竟然呈现出了缓慢上升地趋势——黄观自然不可能获得官方地资料,但他却凭着自己的智力以及收集的相关信息作出了同样的推测。

又由于皇上召开了那个什么所谓地“献宝大会”,因此应用科学得到了飞发展。能工巧匠们发明了各种各样的“奇伎淫巧”之物,黄观新眼所见,两头耕牛拖着一新型农具,可将开沟、播种、施肥、覆土、镇压等作业一次完成。黄观尽管在被流放后已经算是“深入群众”了,但对于具体地耕种了解得仍然不深。看了那种新型农具的表演后,黄观实在估测不出这两头牛再配上一套新型农具能够抵得上多少劳动力,但他却早已下定了决心:返回吕宋时,一定要买上几套这种农具带回去。

这时,即便黄观不去粮店打听也能够知道粮价肯定比往年更低。但为了获得更准确的答案以便安心,黄观便仍旧去了粮店以及询问了路边的农民。得出地结论是:去吕宋收购粮食的商人并不算特别心黑……

不过黄观到底还是犯了一个错误。他所观察以及询问的地点所在是江南地区,产粮区的粮价本来就低,而生产力获得了明显的进步后价格更低自是题中应有之义。但实际上,去吕宋收购粮食的商人并非将粮食运往江南销售,而是被开中盐法所吸引,将之运往边塞之地。永乐元年地上半年,商人以及平江伯陈总是将粮食运往辽东地区。然而“辽东肥沃之地,一年耕有收,足数年之用。数年有收,海运可省”,永乐元年的下半年之后,辽东地区便并不缺粮了,于是海运地终点变成了天津等地。待运至北方的港口后,再以陆运方式运往西北。如果黄观去西北边塞地区进行调查,那便会发现两者之间地差价极大。

回乡的沿途路上,黄观感受最深地便是那些懵懵懂懂的底层人民如今脸上多了一些满足的笑容。通过慢慢的了解,黄观对于那些底层百姓的幸福~免哧之以鼻。原来,大明本土的底层百姓之所以会对今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