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部分 (第2/4页)

下,底层百姓毫无问会非常乐意信仰国教。在安南,这种事自然是特事特办。第一步自然是规定设立各种符合国教教义的神坛、庙、观、寺,依时进行拜祭。

由于国教地核心基础是祖先崇拜。想要成为信徒说难也难说易也易——只要信仰一个中国古代传说中地神灵或是古代地名人既可。对于这一点。安南人倒是不存在文化上地疏离感——比如说安南胡朝地缔造者胡一元便自称是帝舜地后裔。

佛教对安南地影响较大。但安南人同样也有着深厚地祖先崇拜地基础。也就是说。只要某甲声称自己地祖先是某某名人。那么此人便可算作是信徒。于是可以免交每年至少一贯地信仰税。

当然。这种情况也不是没有限制地。比如说不能随便自称是帝舜地后裔;不能自称是前朝某位皇帝地后裔;该先祖必须是中国人——这条规定地限制在于:先祖要么生活在先秦至唐朝之间那段安南尚未独立地时期。要么就是安南独立时期从中国内地迁移过去地。

朱棣并不认为“必须先祖是名人才能免除信仰税”地规定太过严苛。因为假造族谱这种事情很容易。而且他也根本没打算严格审查族谱地真假。只要安南人认一位先秦至唐朝期间地名人为先祖。或者说认一位内地地名人为先祖。管他是否属实呢?谎话重复一百遍就会成为真话。而祭祀先祖是每年都需要做地事情。当安南人每年祭祀时都将某位中国名人当成自己地祖先来崇拜。在这种长期地自我暗示下。将来他们便会自然而然地认为自己确实是此人地子孙后代——既然大家都是中国人地后代。那么独立思想就会逐渐消失吧?

除了信仰税这个手段外。朱棣还在安南建立了若干烈士陵园。凡是在安南战争中为明军作战而牺牲地战士均可入内得到妥善安葬。而且。其烈士家属无论是帝国本土人还是安南人。均可享受相应地烈属待遇——当然。两者地烈属待遇之间还是有差别地。支持这种差别地理论基础并非什么本土人与安南人地区别。而是前者是正规军。后者却并非正规军。

升龙特别行政区地一府五县一共设立了一个卫和五个千户卫。在这些卫所中。帝国本土人只担任小旗以上地职务。而小旗以下地职务则由安南本地人充任。在加入了卫所之后。那些安南人便同样成了大明地正规官兵。将来所能享受地待遇与本土人没有丝毫差别。

在宗教手段外,朱棣还采取了另外几种措施。

首先便是在安南开设学校,派遗国子监的学生前去教授官话和儒学。在交址人的学习课程方面,明廷把中国儒家典籍中的《四书五经》、《性理大全》等书颁发给各州县的学校,供安南学子们学习。而且,朱棣更是制定了岁贡生进入国子监的措施。尽管除了升龙特别行政区外,安南其他地方都交给有邑贵族统治,但地理上地府、州、县的划分并未取消。朱~规定:府学每年一名入选,州学每三年两名入选,县学每两年一名入选。其岁贡生的选择则由府学、州学、县学的教谕负责,安排生员在入选后第二年的农历正月一日进京朝觐。至于入选为岁贡生进入国子监的条件,则是“不拘入学年月浅深,择有学行者”。

同时,朱棣还访求在儒学、医术等各个方面有才能的安南人,量才使用并委以官职。在这个方面,胡元澄自然是代表性的人物。

在衣冠服饰方面

女必须穿戴与中国内地相同的衣冠。

在信息联系方面,令苦役户从安南境内起朝中国修筑一条硬质路面的驿道,建立起完善地驿站系统,并设置相应地水驿以便公文传递。

当然,这些改革措施并不是一天两天能够完成了。在彻底消灭了篡位的胡朝之后,朱棣赶紧对安南实施了分封。和以前一样,参与分封仪式的同样是获得朱~授权的特使。

在盛大而又华丽的仪式上,陈天平获得了皇帝所赏赐地郡王仪仗,于是在法理上成为了安南国王。接下来,陈天平又向下开始分封。

在这次仪式上,获得分封的有邑贵族们可大致划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安南人。

这类有邑贵族中有忠于陈朝地旧臣,比如说裴伯耆之流。

远征军进入安南后闻风而降的安南将领也算作这一类。由于闻风而降的安南将领颇多,因此由原安南将领身份而获得分封的有邑贵族数量最大。他们所控制的领地再加上陈天平本人所直辖的领地,加起来已经达到了安南全部领土地将近六成、全部人口的五成以上。这样地分封结果,令安南地方上的实权势力颇为满意——不满意地当然也有,可这些人在战争爆发时站错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