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 (第1/4页)

龙虎凤”。云从龙,风从虎,战争的风云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从来没有平息。也许,只有在餐桌上,龙和虎才能和平相处。

名震中外的烤乳猪(图)

烤乳猪,西周时即已出现,称为“炮豚”;至汉代称为炙豚。炙便是烤,用火炙是古代最常用的一种烹制肉食的方法,也是最原始的食物成熟方法,自从人类掌握了以火熟食的方法后,即得到广泛应用。如商代的烤羊,周代的牛炙,汉代的烤肉串,晋代的牛心炙,南北朝的炙豚,唐代的光明虾炙,宋代的烧羊,元代的柳蒸羊,明代的炙蛤蜊,清代的烧鸭子等都是各时代以炙法烹制的名菜。

烤乳猪在西周被列为“八珍”之一,并且位列第三“珍”。至清代则退出“八珍”之列,但却成为满汉全席中的大菜。可见烤乳猪历代都受到人们的推崇。西周烤乳猪的制法是:将小猪宰杀后,在腹内塞上枣果,用苇子包裹后再涂上草拌的泥,然后放入猛火中烧烤,此即谓“炮”。烤好之后,去其泥壳苇草,以稻米粉涂于外表,放入油锅内煎炸。最后的操作是:将猪与调料入小鼎内,小鼎置于汤锅内,连续烧煮三天三夜方好。实际上经过炮、煎、蒸三个程序,烤乳猪才算完成。等调以五味,供人食用时,想必肉烂如泥、香气四溢了。

烤乳猪到了北魏时期,虽没有西周那么费时,可是在烤法上又讲究了许多。按《齐民要术》记载,是将尚在吃奶的小猪(雌、雄皆可)宰杀,去毛洗净后,在猪肚子开一个小口,取出内脏,用茅草填充猪腹。烤的时候,用柞木棍将小猪串起,架于火上,要隔远些并且火要慢,一边炙一边不停转动;同时用清酒反复涂抹外表,使其颜色好看,等颜色够深后,再换新鲜的极白的熟猪油不断地涂抹,如果没有新鲜洁白的猪油,可以用洁净的麻油替代,到烤熟便可食用。《齐民要术》称烤好的乳猪“色同琥珀,又类真金;入口则消,状若凌雪,含浆膏润,特异凡常也”。真是极尽夸炫之辞,无以复加。

烤乳猪延续到近代,民国初期山东菜馆经营过此菜,后盛行于广州和上海,成为最著名的广东菜。现在烤乳猪是广州和港澳地区许多菜馆的首席名菜,深受中外顾客的欢迎与赞誉。广州烤乳猪为明炉烤制,将乳猪宰杀、洗净后,在腹腔内均匀地涂洒五香盐,腌半小时并晾干水分。再将豆腐、腐乳、芝麻酱、汾酒等调料涂于猪腹腔内,腌20分钟后,以沸水淋猪皮,涂上糖醋。入炉以小火烤半个小时,至皮呈大红色,肉熟即可。上桌之前,用刀将皮片去(不可带肉),将猪皮切成32块,覆盖于乳猪身上。特点是色泽油亮呈大红色,皮脆肉嫩,独具风味。烤乳猪一般整只上桌,不过在广州、北京、上海等城市的熟食店也有分割零卖的。

从以上介绍的不同时期烤乳猪的烹制方法来看,随着时间的推移,烤制方法越来越简单。我以为简单的未必不如复杂的好,时间的缩短,烹制的简洁,正说明方法的科学有效。现代人的烹制方法虽简单,却是古人无论怎么努力也达不到的。

媲美熊掌的白云猪手(图)

青岛有一种流亭猪蹄在当地很有名。流亭是地名,因为离机场近,人们去机场回来总要捎上一些,来回一百多公里路,吃起来就分外香。猪蹄做得酥烂,骨肉都分离开来。不过,我觉得并不如我母亲做得好,母亲将猪蹄与花生米和黄豆一起炖熟,并不马上吃,而是盛入盆里晾到阳台上,秋冬季节,汤很快凝成浅绛色的冻,每顿连肉带冻装盘,是饭桌上最受欢迎的菜肴。

据记载,我国汉代即有用猪蹄冻做的菜肴,宋代和明代又有冻鱼、冻肉等菜;清代有一味名菜叫夏月冻蹄膏,曾盛行于江南地区。《食宪鸿秘》记录了它的制法:“夏月冻蹄膏,猪蹄洗净,煮熟,去骨,细切。入香料,再煮烂。”古人没有电冰箱等电器,便悬于井中晾。炎夏吃蹄冻,自然更舒爽。明代有一道宫廷名菜糟煮头蹄爪,本为江南地区秋冬季节常食,明朝迁都后带入北京。《宋氏养生部》记载:“猪羊头蹄同烂烹去骨,于洁布内取意布苴,重石压经宿,糟之即如熊掌。”说它的美味可与熊掌相媲美。

上述两品猪蹄菜肴虽美味,然而已是昨日黄花,今天很少有人炮制。提到猪蹄,今日的经典菜肴还是广东风味名菜白云猪手。相传广州白云山有一座寺院。一天,乘主持长老下山化缘,贪嘴的小和尚偷偷弄来一只猪手,在山门外垒了个灶,把猪手放在瓦罐中烧煮,刚刚煮熟,不巧长老化缘归来。小和尚怕被长老发现受到处罚,慌忙之中将猪手扔进山坡下的小溪中。第二天,有个樵夫上山打柴,路过小溪,发现了猪手,便带回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