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1章 跟风之争 (第1/4页)

好书推荐: 风流僵尸的都市生活

“《梦回唐朝》开幕金曲奖,被誉华语金属摇滚第一曲。”

“一首《中国人》,唱响中国心。”

“万维双壁,丁宁和孔鹊分获最佳新人男女歌手。”

“缺憾,未获最佳作词,丁宁和金曲奖‘大满贯’擦肩而过。”

“《种子》摘得年度最佳专辑,民谣再成热门。”

“第28届金曲奖落幕,丁宁一人独揽六奖成最大赢家。”

“金曲奖无人退场,丁宁神话再续,争议不再。”

金曲奖结束了,但影响仍在持续,各方报道迭出,丁宁叕成了媒体眼中的宠儿。

丁宁在湾岛的人气,一夜之间飙涨,尤其是金曲奖的举办地台北,他的知名度可以说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第二天丁宁捂得结结实实地在台北游历了一圈,途中数度被人认出,以至于本想在台北多呆两天的他,隔天就转战台南了。

《中国人》一歌,在湾岛网络上引起了极大的争议,其中不乏对这首歌和丁宁恶言相向的人,甚至还有人妄图呼吁封杀抵制丁宁,不乏呼应之人,但大体上还是支持丁宁的人为多。

丁宁对那些封杀抵制他之类的负面言论是不屑一顾的,因为湾岛本土最大牌的歌手基本都是倾向大陆的,哪怕他们可能内里藏着一颗“湾岛心”。

当自己本土的歌手都在向大陆靠拢的时候,封杀抵制什么的,都是笑话。

由于金曲奖上的风光,湾岛的不少媒体也开始关注丁宁,金曲奖后两天,丁宁可算是在湾岛刷足了存在感。

《中国人》在大陆引起的反响更大。在各大音乐平台上的销售虽然不及《暗香》等歌,但许多五花八门的公司都找上了万维,想要购买使用权。

一天之间。《中国人》就收入了367万的版权费,够不少人至少大半辈子的衣食住行了。

不仅仅是《中国人》赚足了版权收入。在金曲奖的推动下,丁宁在湾岛的人气大幅上升,湾岛的很多ktv、唱歌软件、点歌频道等,都找上了万维,向万维收购了大量丁宁所唱歌曲的使用权。

这是一笔不菲的收入,像ktv等还不是一次性买断版权,每次点播都会收费,按照财务部的估算<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reads();</script>。每年起码能为公司增加至少一千万的收入。

不过,较之大陆动辄近亿的收入而言,差了不少。

点播版权方面的收入,现在对万维来说,已经是收入的一项大头。

当然,其中绝大多数收入,都不是丁宁自身演唱的歌曲贡献的。

他自身演唱的大部分歌曲在点播上毫无优势,无论是ktv点歌榜上,还是手机铃声下载榜上,除了《我的地盘》、《暗香》和《蓝莲花》等零星几首歌曾经上过榜。他的大部分歌曲都落在很后面。

热门的是章璇和孔鹊的歌。

论起个人名气,章璇并不及一专超神的孔鹊,但她在点播上为万维贡献的收入。哪怕排除出道早的时间因素,也远超孔鹊。

因为孔鹊的歌好听难唱,而章璇的几首歌,《亲爱的,那不是爱情》也好,《心墙》也好,都是长期霸占前十的口水金曲,《说爱你》和《爱的主打歌》稍逊,却也能和孔鹊的成名曲《绿光》一较长短。

现在冯丽钦也算是万维的半个人。所以加上冯丽钦的一部分,再加上刚刚开拓的湾岛市场。万维在点播上的收入,每年至少有上亿收入。

只不过这项收入比较隐性。大部分人看不到,也就不知道现在万维的年收入,如果仅按收入来算,不谈净利润的话,早已经超越了陈林森和华友的投资,抛开影视业务,这收入在唱片圈,只比一些老牌豪门巨头差。

按照丁宁的估算,顶多三年,陈林森和华友在他身上的投资,就能开始回收利润,而他自身的身价,业已是名副其实的亿万富翁。

形势一片大好,比他自己一开始的估计要好多了。

但丁宁并不知足。

一来,万维现在拿得出手的歌手还是少,包括他自己,不含冯丽钦在内,也就是三个人,哪怕这三人都是三白金级的。

一个唱片公司,仅有区区三个叫的出名的歌手,这和小公司比起来,似乎已经是望尘莫及的巨无霸,但和环球、麦穗、英冠这种三白金级歌手并不少于万维,三白金以下的歌手数不胜数的真豪门比起来,还是差了太多。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