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4章 金针奖(一) (第1/3页)

好书推荐: 风流僵尸的都市生活

华语音乐三大奖各有特色,内地音乐兴起后,华语音乐盛典是内地收视率最高的,主要是有央视力挺,又对国内各娱乐直播敞开了直播门槛。

金曲奖是最有历史,也最具影响力的,在亚太地区都有知名度,论起权威性,也是三大奖中最不受质疑的一个。

而金针奖比较尴尬,这种尴尬和港岛自身息息相关<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reads();</script>。

港岛尚是殖民地时,由于位置十分特殊,一度风光无限。

但在回归后,哪怕具有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历史遗留,港岛在国内国外的重要性,都在毋庸置疑地逐渐降低。

这种降低是方方面面的,牵一发而动全身。

在音乐上,港岛地位的下降,从粤语歌曲热度这些年大幅下降,市场迅速萎靡就能窥出一二。

金针奖在这种改变下,一度沉寂到于2010年后停办了三年,去年刚复活,再复活时,内核上已有极大变化。

很讨巧,它的变化,没有从权威性上着手,毕竟金曲奖的权威已深入人心不可超越,而是从专业这一角度入手。

这专业,可不是说评奖的专业,而是颁奖典礼办得专业。

国内的三大奖,之前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注重颁奖,但不注重现场。

三大奖办了这么多年,给人留下惊艳印象,让歌手或歌红起来的,几乎没有,这就是现场的缺失。

当一堆专业歌手呈现出ktv演唱一般无趣的表现时,相信所有人是过目就忘,关注程度也大受影响。

相反的是,国外的格莱美等音乐大奖,较之颁奖,更注重现场。真正做到了把颁奖典礼当成一次全娱乐圈的盛会来对待。

它们的颁奖舞台,是明星们向大众展示推销自己,或是打歌、推新专的难的舞台。

而不仅仅是。哦,你拿这个奖。我拿这个奖,然后皆大欢喜或者愁眉苦脸地回家,之于后续,无非就是程式化的谁谁谁获什么奖了的报道,转瞬被人淡忘。

格莱美等大奖却不同,由于现场的专业和火爆,这些大奖典礼,每年都会出现热度极高的现场演出。捧红几首热门歌曲。

哪怕是大奖过后许久,这些演出和热门歌曲都还留有影响力,通过各种渠道不断地流传着。

而随着这些现场的流传,这些音乐大奖的收视率、影响力等等都呈现出良性循环的发展。

反观国内三大奖,从事实上而言,都在吃老本,办的是人场,收视率基本只和到场嘉宾的整体大牌指数相关,而非现场。

金针奖还一度吃死了,金曲奖如果不做改变。很多人都相信会是另一个金针奖。

当然,今年的金曲奖,至少开场典礼被人盛赞。丁宁的《梦回唐朝》和大牌云集的《中国人》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之于,近些年大有进步的华语音乐盛典,其实并不是因为颁奖典礼本身而发展起来的,实质上是内地歌坛的整体进步。

在这样的背景下,金针奖吸取了格莱美等大奖的长处,开启了自己国内第一专业颁奖典礼的攻略路程。

去年的金针奖,在做出改变后,迎来了广泛好评,虽说尚未流传出热度极高的现场表演。也有颇多瑕疵,但一路劲歌热舞嗨翻。到场观众认可度极高,确认现场专业化是条出路<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reads();</script>。今年的金针奖自然是更不遗余力。

当然,金针奖今年压力很大。

一来,去年办得不错,今年当然得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二来,丁宁金曲奖开幕演出的走红,在他们看来,是一向古板的金曲奖似乎也嗅到了出路在何方,正在寻求改变。

以前他们就始终被金曲奖压一头,现在金曲奖又来搅浑水了,他们想不感觉到压力都难。

在金针奖主办方倍感压力之际,许多观众则是对新金针奖倍感期待。

华语歌坛今年可以说是热闹至极,市场一再扩大,许多歌手都创了销售新高,新人扎堆涌现,老人如过江之鲫,金曲热歌迭出,但遗憾的是,除了音乐选秀类节目,几乎没什么值得一看的现场。

哪怕是音乐选秀类节目,十期节目办下来,能有一两期有爆点的现场就已经很不错了。

而音乐爱好者,对现场是有需求的。

这一点,从音乐选秀类节目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