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建策勤王 (第1/2页)

一个身处末位的大臣跨众而出,“臣有本奏!” 朱由哲看了那大臣一眼,身材高瘦,双颊凹陷,脸上带着明显的病态白。他之前并没有见过,于是把目光投向朱由检。 朱由检淡淡说道:“余应桂,现为兵部右侍郎,三边总督。本应该前往西安总领陕西军务,但被你叫止了。” 说到这里,朱由检停顿了一下,继续说道:“他于崇祯四年被弹劾入狱,刚被放出来。” 朱由哲顿时一愣。 呵! 在牢中直接被关了十三年,怪不得一脸的苍白。 朱由哲定了定心神,“余爱卿请说。” 余应桂拱手道:“陛下,贼众号称百万,非天下全力剿之不可灭,请调天下镇将入京勤王。如吴三桂、高第、左良玉、唐通、周遇吉、黄得功、曹友义、马科、张天禄、马岱、刘泽清、刘良佐、王光恩、土国宝等人率部齐赴军前,会师于真保之间,与贼决战于京师之外。” 真保指的是真定和保定二府,乃南进京师的必经之路。 李邦华微愣,忍不住问道:“如此多的人马,如何统领?” 余应桂朗声道:“督抚之外,加一督帅,如南兵部尚书史可法,蓟辽总督王永吉等皆可,由其协调诸军。当然,李兵部亦是合适人选,只不过您没有直接指挥过大军,难免……” 余应桂没有继续往下说,但意思很明显,需要一个足够资历,并且有指挥大军的人来担任督帅。 这一点,李邦华不合适。 另一个大臣站出来,“臣附议!” 朱由检道:“工部尚书范景文!” “臣附议!” “兵部左侍郎金之俊。” “臣等附议!” “户部尚书倪元璐,吏科给事中吴麟征,最后一个是新建伯王先通。” 知道朱由哲并不认识这些人,朱由检给他一一介绍他们的官职和姓名。 听到这里面竟然有个勋贵,朱由哲忍不住多看了他两眼。王先通他知道,是阳明先生王守仁的曾孙。 在李自成进军京师之时负责守卫通州,因拒不投降而被闯军挖舌剖心,斩首示众,用以祭旗。 “臣反对!” 这时,一个响亮的声音突然响起。 朱由检脸色微怔,说道:“吏部尚书李遇知。” “臣亦反对!” 这个朱由哲认识,是户部尚书蒋德璟。 李遇知看了蒋德璟一眼,出列道:“陛下,余应桂忠心可嘉,但其久在狱中,对朝廷之事并不完全清楚。如其所提之总兵马科,本就在京营之中。周遇吉为山西总兵,马岱为紫荆关总兵。皆驻防要处,如何调其到京师勤王?” 李遇知看朱由哲没有说话,继续说道:“而天下之贼又非只有李自成,还有张贼献忠,肆虐湖广。若调左良玉、黄得功、刘良佐等将北上,那南地便再无防守之兵,后果不堪设想。” 朱由哲轻轻的点了点头,李遇知所说的有道理。 按时间来算,张献忠目前还未进入四川,正四处流窜。若调兵北上,他极有可能会回兵向东,攻下南京。 那时,就算想逃到南边,恐怕也做不到了。 但这样置之不理,到时候张献忠入蜀就不可避免,同样也是大祸。 希望堵胤锡那边来得及吧! 朱由检在心中暗自祈祷。 “蒋户部,你为什么反对?说说你的理由。” 蒋德璟拱手道:“陛之前下令臣查检府库,臣发现京师,包括通州之储粮最多可供京营十四万将士三月之用。若各地兵马来京,粮草难以补给,后果同样不堪设想。” 朱由哲沉默着,似乎有点理解为何崇祯皇帝既没有南迁,又没有招四方之兵来京师勤王了。 因为无论是余应桂、范景文,还是李遇知、蒋德璟,他们的提议从各自角度上看似都有道理。 有选择困难症的崇祯皇帝最后只能什么都不做了。 只不过京师能有可供十四万将士三月所用的粮草也算是挺多的了,毕竟在他看来,京营绝对不可能有那么多兵卒。 有一半,那粮草就能支持半年,足够了。 想了好半晌,朱由哲最终道:“南边之兵暂时不动。发诏,让唐通、刘泽清等北地诸将来京勤王。另外,加封马士英为凤阳总督,统率淮河之西、以及河南所有人马。北进宛洛,牵制陕西闯军。” 朱由哲把那些人的奏疏做了一些改变,把牵制闯军的任务交给了马士英。 唐通就在蓟州,他是肯定会来京师的。至于刘泽清,他肯定不会,那正好找到收拾他的理由。 这时,朱由检突然想起一人,“李兵部,你知道高杰现在在哪里吗?” 京营,校场。 千余名大汉将军开道,数百个锦衣卫团团护着,上百个内侍太监随从,朱由哲前来检阅京营了。 前方跪着定国公徐允祯,成国公朱纯臣,英国公张世泽,襄城伯李国帧等诸多勋贵。 “诸爱卿,平身吧!” 朱由哲拿出花名册,“定国公,你主掌三千营。朕看上面写三千营有兵卒一万两千,马两万六千匹。都拉出来,让朕看看吧!” 徐允祯顿时怔在当场,“圣上,都拉出来?” 朱由哲盯着他,“有问题吗?” 徐允祯连忙摇头,“没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