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4章 范文程的推测 (第1/2页)

崇祯皇帝亲笔写的书信一封接着一封的飞向山海关,甚至一天数封。这些送信的使者偶尔有一些被清军所劫,信也送到了多尔衮的案台上。 范文程看完,向多尔衮道:“摄政王,前几封信措辞严厉,都是指责吴三桂罔顾君上,拥兵自重。但最新的这一封,崇祯皇帝的态度明显有所缓和,打的是商量的语气,希望吴三桂及早出兵勤王。里面还提到了吴三桂的父母、儿女,还有其他留在京师的亲属,以及将来封其为王,许其永镇辽东的承诺。” 多尔衮笑了笑,“看来,这崇祯皇帝真急了,威逼利诱都用上了。” 范文程点了点头,“据博洛贝勒传回来的消息,闯贼已打到了拱北城下,距离京城只有不到五十里。” 多尔衮听完,默默的点了点头,“可真快啊!” 范文程偷瞄了多尔衮一眼,决定还是主动提及那件事,“摄政王,还有一事。” 多尔衮抬起头,“说吧!” 范文程道:“期间,有两个我军被明军俘虏的斥候被放回,他们带回了崇祯皇帝的两封信。一封是给臣的,另一封是给洪先生的。” 多尔衮紧皱眉头,“这崇祯皇帝是写信写上瘾了吗?自从第一次他送信到辽东后,写给你的信没有十封,也有八封了吧!说吧!他这次又在信中说了些什么?” 范文程面带苦笑,“给臣的那封,他说得益于臣的献策,将大清主力引入中原的计策即将大功告成,将来定会为臣封侯拜相。而给洪先生的那封,则要他念及旧情,莫要为大清效力。” 多尔衮嘿嘿一笑,“有趣啊!这避都不避了,直接用我们的人来替他送信了。难道他不知道这样的信,终会让本王看到?还是他觉得本王足够蠢,会相信他这样的离间之计?” 范文程抱拳道:“摄政王英明,自不会受其蒙蔽。” 多尔衮笑吟吟的看向范文程,“只不过本王有些好奇。范学士,你替本王分析分析,此刻这崇祯皇帝到底是希望我大清入关呢!还是不入关呢!” 范文程沉思了片刻道:“臣以为,崇祯皇帝是希望我大清入关的。” 多尔衮来了兴趣,“如何说?” 范文程道:“从最近我军收集到的各种情报来看,崇祯皇帝是做了固守京师的准备的。如挖深护城河,修补城墙,增加城头防御设施都可看出。但问题在于他除了下诏让吴三桂出兵勤王外,山东新招募的近十万大军根本没动。这就不得不令臣感到奇怪了。” 多尔衮点了点头,“的确有点反常。” 范文程接着道:“臣这段时间与洪先生多有接触,了解了明廷的不少情况。得出了一个确切的结论,以目前大明的情况,就是招四方兵马勤王,也未必能挡得住李自成。” 多尔衮皱眉道:“这不可能吧!” 范文程点了点头,“确实如此。军中缺粮、四处欠饷,可战之兵损失殆尽,敢战之将凤毛麟角。若不然,李自成也不能在数月之间,从河南一路杀到京畿。就目前的明廷而言,就是他号召天下兵马入京,最后的结果无外乎另一场更大的惨败而已。” 多尔衮眉头依旧紧蹙,“按你的说法,明廷已经知道自己挡不住李自成了,为何你还会觉得崇祯皇帝希望我军入关吗?那他的敌人不是更多了吗?” 范文程做了一揖,“摄政王,举个简单的例子,把明廷看成一匹狼,而把李自成和大清都看成一只虎。一匹狼面对一只虎,无论哪一只,它都必败。但若两只虎先斗起来,一死一伤。那这匹狼这时只需要对付剩下的那只受伤的虎就行了,是不是更容易成功?” 多尔衮愣了一下,“你的意思是崇祯皇帝故意把我军引向京畿,就是为了引我们和李自成相斗?” 范文程点了点头,“正是如此。所以崇祯皇帝才写下那些信,不断催促我们尽快进军。而其留在山东的那近十万人马,恐怕就是用以将来收拾残局的。” 多尔衮思索片刻,依旧有些不解,“但若是那样, 我们不是应该缓慢行军,以避免轻易遂了崇祯皇帝的意。为何你还要求本王尽快进军,使事情朝着有利于他设计的方向发展?” 范文程道:“摄政王,若是山海关已经被我军拿下,不需要绕二十天的路,那我们大可以坐山观虎斗,缓慢出兵。但山海关依旧在吴三桂手里,消息传到盛京耗时日久。等我们确定了出兵,恐怕京师早已换了主人。战场形势瞬息变化,我们等不起。” 多尔衮听完轻轻的点了头,表示认同。“但如何不让崇祯皇帝的计策成功呢!” 范文程回道:“摄政王,臣以为,我军应该遵守两个基本原则。一是快入关,缓入京。二是在李自成大军实力有大的折损之前,不要轻易与之交战。” 看多尔衮有些不解,范文程又耐心解释道:“快入关指的是我军迅速夺取九边要塞,如宣府、蓟镇、大同等地,为我后续大军迅速入关铺平道路。缓入京,指的是不要急着杀向京城。而应该趁李自成与明军在京师交战,着力扫平京北诸镇,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