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1章 甲申德州事变 (第1/2页)

出天津,过静海,至青县、兴济,在沧州与杨御藩会合。 令其和马进忠两人率五千士卒暂时留守,以接应将来回撤的张家玉和王燮所部,杨衍和秦翼明护驾。 两行人,一路乘船,一路步行沿河岸随行,路上难民无数。 两日,至安陵吴桥,朱大典亲率两万精兵前来护驾。得知闯将郭升,以及刘良佐聚兵两万余,就驻扎在距吴桥不到百里的故城。并于一日前,突然渡河,袭取了运河之南的武城。 武城属高唐州,和运河北的故城相对。两城跨越运河,正卡在德州和临清之间。这分明是想阻止崇祯皇帝离开啊! 朱大典看朱由哲脸色有些难看,连忙道:“陛下放心,臣已派柏永馥为将前去武城,相信不久就能克复武城。” 朱由哲想了想道:“倒也不急。” 看朱大典面带疑惑,朱由哲道:“贼军就两万人马,目的在于拦截朕南下。若朕不从水路,而从陆路走。武城贼军本就深入山东,心中惶恐,知其拦截无用,自会退回北岸。” 朱大典脸色难看,“陛下,此举不妥。” “嗯?为何不妥?是你觉得贼军不会主动撤离吗?”朱由哲看向朱大典。 朱大典摇了摇头,“陛下,您是天子,天子重威严。您可以走陆路,但不能是现在。如果几个小贼就能逼的您绕路南下,那天子威严……” 朱由哲皱了皱眉头,想了一会道:“朱爱卿言之有理,那便遂了爱卿吧!” 朱大典抱了抱拳,“陛下,吴桥城小,请您随臣移驾德州。目前那里一切都已准备妥当了。” 朱由哲点了点头,看向岸边站立着的众人,“那些人是?” 朱大典道:“禀陛下,都是德州本地的一些官员,还有臣带来的一些武将。” 朱由哲顿时想起一事,问道:“谢升、赵继鼎、卢世榷三人在吗?” 这三人都是致仕官员。 谢升,曾官居吏部尚书,拜东阁大学士,太子太傅。他之所以被去职,是因为他泄露与满清和议的事情,以及私下诋毁崇祯皇帝。 赵继鼎,在其担任福州推官期间,主掌刑狱的他顶住压力,平反冤假错案,重惩有罪之人。铁面无私,不讲人情,时人皆称其为“赵铁面”。官职最高时为浙江巡按御史。 明末,吏治混乱,很多御史不认真纠察官吏,各种搪塞圣听。 崇祯皇帝在翻看各地外派御史的评价册薄时,决定将普遍好评的御史勒令停职,理由是他认为只有不认真纠察的御史才会受到下面官吏的普遍赞扬。 然后,赵继鼎就以这种原因被罢免了官职。 卢世榷是天启年间的进士,曾官至户部主事,监察御史,以病还乡。 他们三人都是德州人。 之所以想起他们,是因为京师失陷之后,李自成派遣郭升征讨山东,德州很快便失陷。 以谢升、赵继鼎、卢世榷三人为首,秘密串联明朝旧官、富商乡绅,趁郭升率部南下,起兵讨贼。 一战收复德州,诛杀大顺官吏数十名。 后听从秀才李韫玉的建议,打出“擒贼复明”的旗帜,以为崇祯皇帝发丧的名义,书写《讨贼檄文》布告天下。 接着,起事队伍出兵,又接连收复景州、故城、东光、武邑等地。而附近州县纷纷响应,杀大顺官吏,攻击大顺军队。 声势浩大,甚至蔓延到山东、河北,晋北等地,史称甲申德州事变。 而尤其令人称道的是,这次事变发生在山海关之战前,是少有的在闯军占据绝对优势时还敢起事的地方。 有些史书记载,这场事变和谢升没有多大关系,主事者是赵继鼎和卢世榷。但因为谢升以前官职最高,所以才将他推了出来。 在朱由哲看来,这是很有可能的,因为谢升此人,很滑。 路振飞弹劾谢升,称其为九尾狐。 给事中王士嵘把他和温体仁、杨嗣昌、薛国观并称为四凶。 同时代的黄景昉评价他非端人,城府深阻,理解不了他为何会私议崇祯皇帝。 谢迁称他为巧宦,说他苛求无关轻重之人。 这样一个人,朱由哲不太相信他会把自己的身家性命绑在一场基本上不可能胜利的起事中。 毕竟,当时闯军主力并不在德州,而不是没有。 后来山海关之战,闯军大败,而这场战事也救了他们。但谢升却在六月派人到京师向清廷奉表投降。 清廷也很看重谢升,让其入内三院,与冯铨、洪承畴共理机务。 期间,南明派出左懋第、陈洪范率使团赴京与满清议和,见到谢升,他有时穿满清服饰,有时穿大明的衣冠,默然忸怩,更是数次请求归乡。 不久后,谢升病逝于京师。 后来乾隆给他盖棺定论,入《贰臣传》。 朱大典听到,连忙道:“他们三人都在。陛下,谢德州知您前来,特意清理了院落,您今夜的安歇之地就在他家。而且,谢家刚发生一件喜事。” 德州是他的家乡名,姓后加地名,只能是在当地影响力巨大的人才配有的荣誉。 朱由哲疑惑的抬头看向他,“喜事?” 朱大典连忙点头,“前几日,谢升的小妾给他生了一个大胖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