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九章 采访 (第1/2页)

好书推荐: 究极原创世纪

《时代周刊》的记者在三月底来到上海,想要采访林子轩。

1924年的《时代周刊》远没有后世那么有名气,这份杂志是1923年3月由亨利卢斯和布里顿哈登创办,刊名最初为《事实》,后改用现名。

它是美国第一本新闻周刊杂志。

此时这份杂志刚刚创办一年的时间,在美国的各类杂志中只能处在中流位置。

直到1927年,《时代周刊》推出了一项叫做“年度风云人物评选”的活动,受到了全球的广泛关注,并得到了极大的好评。

从此一发不可收拾,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品牌。

虽然《时代周刊》现在在美国的名气不高,但在中国,有美国记者专门来采访也是一件颇为荣耀的事情<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reads();</script>。

何况林子轩可是知道《时代周刊》在后世的份量。

它是美国影响最大的新闻周刊,有世界“史库”之称,在全球都有极大的影响力。

无论怎么说,好好接待就行了,做自己该做的事情。

《时代周刊》的记者在万象书局的办公室对林子轩进行了正式的采访,还有摄影师给林子轩拍摄照片,作为杂志的封面照。

一切都非常的正规。

为此,林子轩特意换上了一套中式长衫。

穿越之后,他大部分时间穿西装,有时候穿长衫,不过他不想以西装革履的形象出现在西方的媒体上,更愿意具有这个时代的中国特色,展现东方人的传统服装。

这或许就是他和这个时代融合的结果。

这位西方记者来之前做了不少功课,也知道美国读者对什么感兴趣。

他重点询问的是林子轩在美国留学的经历,以及创作出《乱世佳人》和《麦田里的守望者》的起因和灵感。

这些事情以前的美国媒体有过报道,林子轩只是重新回答了一遍。

主要说了他和赛珍珠在庐山度假的时候一起写作《麦田里的守望者》的事情。

这是记者感兴趣的话题。中国人和美国人共同创作一部小说,实在是非常奇妙。

当然,西方记者也询问了林子轩的其他事情。包括林子轩成长的环境,在中国的成就。以及在中国文化界和思想界的地位。

毕竟,他要向美国读者介绍一个全面的林子轩,要有深度和广度,才能显得专业。

这一问,让他颇为惊讶。

林子轩在中国文学界的身份首先是一位诗人,是中国新诗的领军人物,同时他还是中国通俗文学的大师,写的一种叫做武侠的小说在中国非常的畅销。

他还是一位戏剧家。写了《雷雨》和《日出》这类在中国常演不衰的经典戏剧。

他还写过类似《边城》这种田园牧歌式的小说。

甚至,他还是文学研究家,在对《红楼梦》的研究上成为中国的第一人。

这不是林子轩自吹自擂,而是客观的叙述,他想把中国的新文学展现给西方媒体。

他正在运作一套新文学丛书,这套丛书能够展现新文学发展的实绩,这不是在中国出版,而是翻译之后在美国出版。

他打算向西方文学界推介中国的文学。

这套丛书第一阶段以小说为主,包括鲁讯的小说集《呐喊》、郁达浮的小说集《沉沦》、冰欣的小说集《超人》和林子轩的《边城》,还有话剧剧本《雷雨》和《日出》。

他知道就算是在美国出版。销量也不会很好,但这总算是迈出了第一步。

林子轩借用自己在美国文坛的影响力推广中国的文学,这是他的责任<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reads();</script>。

他虽然和鲁讯在文学观点上有不同。但他认为鲁讯的小说是这个时代新文学的代表,郁达浮则代表新文学的另一种类型,冰欣是中国女性文学的领军人物。

包括他自己,这应该是这一阶段新文学在小说方面取得的成绩。

所以,他才在《时代周刊》的记者面前全方位的介绍了新文学的发展。

然而,这位记者对此兴趣不大,只是装作认真的模样,《时代周刊》是新闻杂志,他以前都是采访政要人物。对文学不怎么了解,更别说是中国文学。

在美国。大多数读者都不会关注中国文学。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