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部分 (第1/4页)

的时候,不免会萌生和此时的王亮同样的感慨吧。

或许,这便是时间的魅力。

王亮所普及的,不仅仅是历史和军事知识,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还包括人生哲理。

上个世纪三十四年代的人不会预见到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是什么样子的。

同理,当今的人也无法准确预见到六七十年后的中国是什么样子的。

所以,任何人都没有任何理由去厌倦生活。

无数的可能性激励着每一个人奋勇向前。

不向前走,终将会被历史的长河给湮没。

“呼”王亮长叹了口气。

这些道理,希望有人能够参悟到。

王亮又开始进行下一个问题:“谈到可口可乐,我不得不要介绍一下它的历史。”

1885年,一个名字叫彭伯顿的家伙发明了深色的糖浆称为彭伯顿法国酒可乐。

因为口感不错,喝下后提神醒脑,对感冒也颇有疗效,因此这款酒在当地广受好评,开始流行起来。

但是好景不长,几乎就是在当年,美国政府发出了禁酒令。

含有酒精的彭伯顿法国酒可乐自然在被禁的名单之中。

美国政府发出禁酒令,而几乎于此同时

因此彭伯顿发明无酒精的可乐。

一天,彭伯顿正在搅拌作好了的饮料,发现它具有提神、镇静的作用以及减轻头痛。

他将这种液体加入了糖浆和水,然后加上冰块,尝了尝,味道好极。

不过在倒第二杯时,他的助手一不小心加入了苏打水,这下味道更好了。

王亮耸耸肩:“一番机缘巧合之下,可口可乐就这么戏剧性地诞生了。”

售价为五美分。

创新新的商业模式运营。

专门的糖浆供给、商标、广告、装瓶系统。

可口可乐的工厂遍地开花。

“最开始可口可乐是在药店里售卖的,后来干脆在火车站也开始卖了,结果越卖范围越广。没过多久商店和加油站提供顶端开口的冷柜开始销售瓶装可口可乐,随后第一台投币自动售货机应运而生。”王亮道。

王亮又接着介绍起来可口可乐在中国的故事。

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可口可乐进入中国市场。

搞笑的是可口可乐一开始在中国落地的名字,当时在中国真正懂洋文的人屈指可数。

于是,可口可乐被翻译成了‘蝌蝌啃蜡’。

“好在丢人没有丢大了,这个名字没过多久就被蒋彝教授翻译的‘可口可乐’所代替。也由此成为迄今为止被广告界公认为翻译得最好的品牌名。”王亮无奈地笑道。

棕褐色的液体、甜中带苦的味道,以及打开瓶盖后充盈的气泡,让不少人感觉到既好奇又有趣。

古怪的味道,加上古怪的名字,这种饮料的销售情况自然相当差。

1949年,随着美国大使馆的撤离,可口可乐也撤出了中国大陆市场。

自此之后长达三十年的时间里,中国大陆市场上再没出现过这种喝起来有点像中药的饮料。

现在说起来,王亮甚至还记得当年可口可乐回归时候的一些细节。

王亮意识到自己有些跑题了,连忙把可口可乐和二战联系起来:“可口可乐公司积极开展国际业务,开展国际业务主要的渠道就是出口。”

“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可口可乐公司响应艾森威尔将军的号召,保证每一名美**人可以在任何地方都可以以五美分的价格得到一瓶可口可乐,而不管其成本是多少。”

0394 战争和饮料

0394 战争和饮料

【在异国他乡的征战岁月,美国士兵对可口可乐的热爱逐渐融入思乡、爱国和自励的复杂情绪,他们甚至将这种依赖上升为外人无法理喻的情感归属】

有句老话说的好,枪炮一响,黄金万两。

可口可乐就抓住了这个机会。

在可口可乐出现没有多久,其另一个竞争对手百事可乐就诞生了。

双方的较量同王老吉和加多宝差不多,一次又一次的过招。

王亮道:“一般来讲啊,在战争来临的时候,军工企业会最大的赢家,靠着政府的大把军需订单即可旱涝保收,赚个盆满钵满。但这个可口可乐这个和军事一毛钱都搭不上边的饮料公司怎么就通过二战火了呢?”

事实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