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五章 大明良心,入主东宫 (第2/3页)

好书推荐: 叫我齐天大圣

喝,如果朝廷不收粮食,改收生丝,老百姓肯定受一道盘剥,随后粮价暴涨,又是一道盘剥,一头牛剥两层皮,你想杀人就直说,用不着拐弯抹角。”

徐景昌大惊失色,好厉害的朱大胖子啊!

“你怎么能如此敏捷?”

朱高炽不客气道:“表弟,父皇打了四年,我在北平守了四年,专门负责钱粮,你真当我什么都不懂啊!”

低估了大胖子,徐景昌无奈叹息,早知道这样,就拥立老三了,他看起来比较傻一些。

“殿下,这事其实还有希望,只不过不能让朝廷来做,应该换个人站出来。”

“谁?不会是贤弟吧?”朱高炽狐疑道。

“怎么会!我才不愿意受累呢!”徐景昌笑道:“依旧是汉王殿下,让他去收购生丝,和老百姓签下约书,由他借贷百姓,购买粮食,渡过灾年。他收购生丝,织成丝绸,卖给市舶司,作为下西洋之用,如此一来,岂不是皆大欢喜!”

徐景昌虽说历史不算太好,但是对神剧还是有点心得的。

以改兼赈,两难自解……这是个不错的想法,但为什么做不下去?

其实从账目分配上面,就一清二楚,二十年间,织出来的丝绸,二百万匹交给了宫里,一百万匹被各级官吏分润,剩下一百万匹,用来购买生丝,维持生产,艰难运转。

丝绸的利润是不小,但是按照这个分配比例,地方上能剩下多少?

老百姓要活着,商人要维持生产……必定有人要割肉补疮,谁都不想牺牲,那就只有鱼死网破。

所谓改稻为桑的根本目的,不是富国裕民,而是第一集就讲明白的填补亏空,织出来的丝绸一分一毫,都要充实国库。

从一开始就是错的,结果也注定了南辕北辙,天差地远……

“殿下,汉王主办此事,朝廷只是协调监督,提供部分钱粮,救济灾民。生产出来的生丝,要有个合适价格,粮价又不能过高。可以发动邸报监督落实情况,随时纠正错误……以改兼赈,宝钞下乡,这两件事要放在一起办,相辅相成。从户部,到地方,上上下下,都能获利,人心齐了,事情也就好办了。殿下以为如何?”

朱高炽认真思索再三,发现确实没有明显漏洞,只要执行能力足够,干成的机会非常大。

朱大胖子脸上露出笑容,“贤弟啊,这是你的主意,却要让我拿过来,进献父皇,那我多不好意思啊!”

徐景昌直接给他一个大白眼,“你想什么呢?这种事情也是你能主动提出的?下西洋的风声早就传出去了,百姓遭灾,那么多士绅大户盯着,谁不想分一杯羹?你要是直接进献方略,不知道要得罪多少人……我必须提醒殿下一句至理名言。”

“什么?”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这是谁说的?孔子还是孟子?”朱高炽似乎没听谁说过啊。

“别管谁说的,你只要记住,丝绸生意背后是利益,只要有利益的地方,就有士绅大户掺和。你要成为储君,第一条铁律就是不要轻易揭烂疮,谁也不知道最后会查到谁的头上。一旦让殿下难做,那就不好办了。”

朱高炽深以为然,用力点了点头。

“我明白了。”他又迟疑道:“对了贤弟,这事不会牵连到你吧?”

“说什么呢?我比你还小心呢!”徐景昌回敬道。

朱高炽点头,可又不解道:“贤弟,你告诉我这事,又不让我去献策,那我怎么和父皇交代啊?”

徐景昌淡淡一笑,“这还不容易,百姓遭灾,痛在殿下心上,你只要拿出家中财产,把皇孙的长命锁,把世子妃的金手镯都拿出来,捐给百姓,购买粮食,送去灾区也就是了。放心,我也会跟着捐钱的,大家伙力所能及就好。”

朱高炽又是一怔,“这么干,只怕解决不了真正问题,杯水车薪罢了。”

“但殿下可以收获名声,足够顺利成为储君了……我甚至都想好了,邸报的头版,一颗火热的良心,入主东宫,大明王朝喜得储君!”

……

徐景昌和朱高炽商议妥当,到了早朝,天子驾临,群臣议事。

今天的主题非常明确,没有多大一会儿,就讨论到了浙西的洪灾问题。

夏原吉主动道:“陛下,据臣所知,这一次水患,和太湖泛滥有关。浙西本是财赋重地,人丁稠密,此番遭灾,百姓受苦,朝廷也举步维艰,很是棘手。”

原来朱高煦退出,夏原吉也是个明白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