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五章 大户们的改稻为桑 (第2/3页)

好书推荐: 抗战之野战独立团

了朱棣。

其中最重要的就有礼部尚书李至刚的奏疏,只不过此时他的准确官职是钦差大臣。

原来朱棣在进入应天之后,曾经派遣文武重臣,前往各地,接收地方衙门,掌控九边,传喻四方,天子换人了,尔等一切照旧,不要惊慌。

其中前往闽浙等地宣旨的就是原礼部尚书李至刚,大约可以把他看做闽浙总督,只不过当下还没有这个头衔罢了。

浙西发生水灾,李至刚上书,建议朝廷改种桑树,他的意思是丝绸比粮食赚钱,老百姓可以积蓄更多,藏富于民,这样就不怕水旱灾害了。

看到了这里,前面的事情也就穿上了……徐景昌想到了改稻为桑的点子,只不过他的思路明显和李至刚不一样。

他希望由汉王出面操办,商人主导,朝廷监督,顺便扩大产业规模,为大举下西洋做准备……

只不过李至刚能想到类似的主意,徐景昌也不敢小瞧这个人,就暗中派人调查。

结果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原来在受灾地区,已经有很多大户出面,以不到二十石一亩的价格,收购百姓土地。

其中最低的一亩只有十五石。

要知道浙西的好地,寻常年份,五十石一亩都买不到,此时买田,简直跟捡钱差不多。

而且这些大户拿到了土地,他们自然是要种收入更高的桑树,傻子才老老实实种粮食,至于粮价如何,他们才不关心,反正饿死谁,也不会饿死大户!

这种事情,从大明立国之初,一直持续到了灭亡……到了明朝晚期,素来以鱼米之乡著称的江南之地,竟然要靠湖广和江西输送粮食,不然就没法维持。

而这种情况,也是造成南明迅速垮台的原因,清廷和李定国他们围绕湖广等地争夺,也是这个道理,毕竟到了改朝换代的时候,生丝不能填饱肚子,粮食才行。

“借着水灾,兼并百姓田亩,这倒是那些黑了心的畜生,能干出来的事。只是他们又如何对朝廷赈灾粮食动手,这又是怎么回事?”

徐景昌缓缓道:“这就要问浙江市舶司和江南织造局了。”

朱棣一阵错愕,这俩衙门,都是宫里的人,属于天子心腹,掌握着内帑钥匙。

难道说他们也卷入其中?

查!

必须一查到底!

朱棣直接叫来了纪纲。

这个锦衣卫头子,早就按捺不住了。

锦衣卫,知道吗?

臭名昭著的北镇抚司。

洪武朝的几个大案,都有他们的声音。

锦衣卫之于大明百官,就犹如张八百之于孙十万。

是能小儿止啼的恐怖存在。

奈何因为徐景昌的存在,他着实救了不少人,诸如盛庸、平安等人,全都活着,李景隆也咸鱼翻身。

开国勋贵这块,尚有一丝元气未泄。

而另一边,包括景清,铁铉这种人,朱棣也没有杀,只是圈禁起来,让他们和徐景昌招募的青壮一起,做些苦工。

不杀人,只是除名。

对这些人来说,可比千刀万剐还要难受一万倍。

朱棣也觉得不错。

唯独锦衣卫的纪纲郁闷出了内伤,陛下登基一年来的,自己还没有机会大开杀戒,实在是急死个人。

这不是侮辱锦衣卫这个职业吗!

好容易等着盼着,终于来了机会。

上下勾结,兼并土地,挪用粮食,视国法为无物,又是内廷,又是官吏……真是好大的狗胆。

飞鱼服猎猎飞扬,绣春刀刀锋出鞘。

这一支朱棣手上,最强悍的神兵利器,终于发出了致命一击。

前任礼部尚书李至刚被拿下,杭州知府许文澜被抓,随后浙江市舶司,江南织造局,就连内廷的宦官也没有逃脱。

“真是太狠了,纪纲这人,简直就是一头吃人不吐骨头的野兽。”朱高燧跑来跟徐景昌抱怨,他手下的人确实不错,居然调查到了审讯现场,此时过来,和徐景昌绘声绘色,描述起来。

其中最惨的就是杭州知府许文澜。

纪纲对他施展了大记忆恢复术。

先把他的十个指甲拔下来,又朝十个脚趾下手。

还拿熬热的胶,涂在后背上,然后狠狠一扯,一条皮肤就下来了,血肉模糊,惨叫之声,不绝于耳。

一个时辰之内,许文澜三次昏迷,三次苏醒。

朱高燧提起来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