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七章 黑了心的朱高炽 (第2/3页)

苦劳作,用汗水换取收成。

一年才来,能填饱肚子,再有点结余,已经算是老天开恩了。

当然了,放眼天下,能达到这个水平的也不多。

随着人口生息繁衍,不断增加,在每一块土地上,都要成倍投入劳力,但是收获却增加不多……所谓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到了这一步,也就距离改朝换代不远了。

而且由于土地资源稀缺,又造成了地比人贵,所以才有了兼并横行,税基崩塌,财政崩溃,国家灭亡,改朝换代……

这一套几乎是农业社会的必然,很难打破规律,从这个循环跳出来。

徐景昌讲了这么多,他开出的药方是什么呢?

没有!

徐景昌没有药方,中原和江南的人口就这么多,土地也这么多,人口生息繁衍,不管怎么折腾,都是治标不治本。

弄不好还适得其反。

不过……在北方,或许可以试试不同的办法。

因为九边军户逃亡,就已经证明了一件事,北方的农业条件,并不是很适合精耕细作。

尤其是长城一线,延伸到辽东,这些地方降水就那么多,每年只能种一季庄稼……就算把老百姓累死,也产出不了多少粮食,一遇到水旱蝗灾,立刻百姓破产,大量逃亡,成为朝廷重大的负担。

要怎么解决问题呢?

徐景昌提出了一个方案,就是家庭为单位的耕种方式不行了……必须扩大屯垦的规模,以千户所、百户所的规模,进行耕种。

只有扩大规模,才能抵抗风险。

然后也不要搞精耕细作……而是要尽力扩大规模。

在江南,是投入两倍的劳动力,增加两三成的收获……而在北方,要增加倍的耕地,换取一两倍的粮食增加。

核心就是多占土地,多用畜力,尽可能多耕土地。

徐景昌到底留了一手,他没提使用奴隶的事情,也没说多占用土地,多开垦荒地,需要有强大的武力保证……但他也算是给出了一个新的思路。

而且结合他现在所做,众人也终于明白过来。

所有的事情都串起来了。

“定国公建议,废掉卫所,就是放弃原来一家一户的精耕细作……建立学堂,教导卫所官吏,就是让他们掌握经营农场的本事。和草原诸部进行贸易,就是获取足够的牛马牲畜,用来耕田。”

徐钦道:“还要天津港,资助诸王,设立商行,是为了粮食商货贩运做准备。如今又要召开骑射大会,会盟万邦,是为了让商贾繁盛,增加北方的产出,养活更多的百姓。”

徐钦总结道:“我不敢说定国公的主张就一定对,但我以为可以一试。”

朱高炽点了点头,笑道:“夏尚书呢,你是财税大家,国库都在伱的手里,你有什么看法?”

夏原吉长叹连声,“殿下,定国公的理财手段,比起臣只高不低,臣现在只担心一件事,就是商贾大兴之后。会不会出现一些始料不及的麻烦?”

朱高炽笑了,“没错,我也颇为担心……要不这样吧,夏尚书,你辛苦一下,去趟北平,一来向父皇陈说应天的状况,二来也是和定国公商议,要怎么配合北平的治理。”

夏原吉怔了怔,无奈点头,“臣……遵命。”

朱高炽又看了看其他人,“大家伙还有什么说的?”

蹇义立刻道:“殿下,夏尚书前往北平,实在是再合适不过了,臣也收到了北平的行文,臣打算让翰林学士杨荣,右通政吴山,还有一些朝臣,跟着一起北上。”

被点到名字的,一个是内阁的重要臣子,一个是徐景昌的心腹,再加上夏原吉……蹇义这是排除异己啊!

朱高炽想了想,竟然点头了,“很好,我赞同。”

夏原吉此刻却瞪大了眼珠子,殿下,你这是要把朝政都交给蹇义吗?

这可不行啊!

奈何朱高炽不想继续谈了,直接挥手,结束了武英殿议事。

毫无疑问,蹇义成了最大的赢家,他把夏原吉也给弄走了,应天上下,就剩下一个太子监国。

说实话啊,蹇天官不是要专权,实在是自己说了算的日子太舒服了,谁能拒绝?

他连夜拟定了一份名单……自夏原吉以下,一共二十多位官吏,一起北上,前去探讨事情。

这里面还包括不少建文旧臣,黄淮和金幼孜也被他弄走了。

内阁就剩下相对老实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