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七章 活阎王回来了 (第2/3页)

好书推荐: 叫我齐天大圣

胡乱华,唐朝中期有安史之乱……这都是惨痛的教训。

轮到了大明朝,其实也很难避免这个怪圈。

不过徐景昌给出了一套不同的解题思路。

针对草原诸部,要善于分化瓦解,用各种手段,赢得胜利。

而且草原也不是没有油水可榨,只要换个思路,发展工商,就会发现,草原既是辽阔的市场,又是极好的原料产地。

以军事为根基,以商业为手段,经略草原,无往不利。

这一点朱棣已经接受了。

只是当下大明的上层建筑,依旧是传统的那一套,必须要改变。

所以才有夏原吉提议迁都。

因为此刻迁都,伴随着官制改革,北平这边,必定以户部尚书为首,以商业税收为主,老夏直接弯道超车。

蹇义要阻止这个,也不光是两个人的意气之争……大明朝还有庞大的农业社会,此刻迁都北平,放松对南方的控制,后果绝对不堪设想。

而徐景昌也是看准了这一点,才提出十年不要迁都的意见。

甚至夏原吉那么轻易就妥协了,没准有人已经提前告诉他了,让他悠着点。

至于朱棣提拔徐景昌,重新担任通政使,还把通政司提拔为正一品的衙门,就是要给这件关乎大明生死的事情,一个妥当结论。

总不能十年之后,大家伙继续毫无意义的争论吧!

“千斤重担,都在你的肩头了。”黄观感慨拍了拍徐景昌的肩头。

“岳父放心,这事我扛得住。”

黄观欣然点头,“很好,你总算有了名臣风范,我放心了。”

翁婿交流一番,已经彼此心里有数,黄观算是徐景昌在北平的代理人。大略的事情,就让夏原吉说了算。

毕竟还有个朱棣在,老夏也不是奸佞之徒。

但是遇到了关键的事情,黄观就要据理力争,免得夏原吉胡来。

至于应天的事情,那就要看徐景昌的手段了。

临行之前,徐景昌盯着儿子看了许久。

“或许下回见面,你就会爬了,要是时间久点,没准都会说话了。”徐景昌沉吟再三,从手腕上取下一串奇楠,小心翼翼放在了儿子枕边,然后又跟夫人道别,这才带着随从,离开北平,返回应天。

徐景昌动身的消息,不胫而走。

北平这边,自然是长出口气,大家伙就差举杯庆祝了。

尤其是齐王朱榑,更是在天津外面放了一顿鞭炮,请人来唱戏,热热闹闹,风风火火的。

“你等着!”

徐景昌捏着密报,咬了咬牙,老子先把账记上,回头我不让你朱榑倾家荡产,欠下几辈子都还不上的钱,我就罢免了自己!

北平这边如此,真正要命的还是应天。

就连堂堂吏部天官蹇义也不淡定了。

走路明显变快,说话声音变大,手下人动不动就被训斥,半点没有客气……哪里还有当朝文官之首的从容不迫。

“什么文官之首?如今通政使才是文官之首,徐景昌那小子回来了。”

蹇义匆匆忙忙,整理所有的政务,他要防止被徐景昌抓到把柄。

其实蹇义也没干什么缺德事,他不过是给百官多增加了一点津贴。这也是符合现实的,毕竟应天的物价越来越高,还有宝钞超发,造成币值下降。

另外还有一件事,就是宝钞越来越多,而假币的问题也层出不穷。

事实上影响了购买力……

增加点津贴,情理之中,更何况他定国公不也得了好处吗?

只不过吏部这边的开支,貌似增加了一百八十多万两……这钱都花在哪了?

五品以上官吏,每人提供四名仆人,一个马夫,两匹挽马,所需开支三十六万两每年。

在京衙门,增设食堂,其中吏部食堂每年开支两万三千两……户部三万二,督察院更夸张,居然五万多。

貌似也没吃什么啊?

这都是怎么回事?

蹇义只觉得脑壳生疼,下面这帮人着实太可恶了,丝毫不知道悠着点,必须要有人收拾你们了。

此刻的淇国公府,丘福也在对着管家大呼小叫,气急败坏!

“谁让你们把那块军营的地,划到我的名下的?谁想害我?”丘福暴跳如雷,“那可是三千亩啊!要了命了!”

管家苦兮兮道:“国公爷,那可都是上好的水浇地,一年两熟,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