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部分 (第2/4页)

行为习惯几乎都是从模仿家长而来的。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起着全方位、立体化的示范作用。父母的一言一行,犹如一本没有文字的教科书,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在孩子面前,家长从自身的思想品德到生活小节,都不再是小事。要教育孩子具有较高的社会公德,家长自己就要努力成为这样的人。正如俄国伟大的文学家托尔斯泰所说:“教育孩子的实质在于教育自己,而自我教育则是父母影响孩子最有力的方法。”

据各地调查资料显示,多数儿童的不正确饮食习惯与父母的不良饮食习惯有关。现在孩子的磨蹭行为,是让许多家长头疼的事情。但是孩子的这种行为不是天生的,有相当一部分与父母自身行为密切相关。有些家长喜欢边吃饭边看电视节目或书报,这种行为就往往会使孩子养成三心二意注意力不集中、办事拖沓的不良行为习惯。

很多家长也知道自己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懂得“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但是怎么给孩子树立一个好的榜样呢?有的家长会认为第一任教师就是督促孩子学好功课,孩子不懂的,讲给他听,不会做的,教给他做;孩子有缺点、错误,要批评他、教育他,孩子有优点、进步,要表扬他。这些固然是应该做的,但是并不仅仅限于此。因为单凭空口说教不仅收不到预期效果,有时还会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你让他去东,他偏去西,对父母的话产生反感。相反,那些天天晚上都拿出一定时间伏案读书、钻研业务的父母,孩子们大多会自觉地学父母的样子,去认真做功课。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第三章 提高孩子的学习能力(22)

家教故事

李远哲是著名的华裔美籍化学家。1986年,其因为改进并发展了交叉分子线束的方法,在分子反应动力学研究领域做出了突出贡献,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小时候,李远哲就具有绘画天赋。他的父亲是一个有名的画家,从小到大耳濡目染,他从父亲那里掌握了不少画艺,绘画水平提高得很快。他希望将来能当一个画家,画出轰动世界的名画。

然而,李远哲的童年,是台湾局势非常动荡的时期。父亲清楚地知道,当画家没有什么出路,甚至连生存下去都很困难。他对儿子的选择感到担忧。

一天,当远哲从画室里出来后,父亲喊住了他:“远哲,到我房间里来,我有事要和你谈谈。”

远哲知道,父亲这样郑重其事地找他谈话,一定有什么重要的事,心里有些忐忑不安。

走进父亲的房间,父子俩相对而坐。父亲用手拍了拍远哲的肩说:“孩子,你已经慢慢长大了,爸爸想知道你以后准备从事什么职业。”

远哲回答:“爸爸,我想做画家,这个你是知道的。”

父亲说:“远哲,我知道你有绘画的天才,爸爸也愿意把你培养成一个画家。可是,你还不明白,一个人从事的职业应该与现实结合起来。现在,台湾局势不稳定,单靠画画恐怕连吃饭都成问题。爸爸建议你改变一下奋斗方向。”

听了父亲的话,远哲的脸色凝重起来。一直以来,他的理想是成为一个画家,并为此付出了很大努力。

父亲看出了儿子的心思。他不急于要儿子表态,而是递给他一本《居里夫人传》,说:“这是一本写女科学家的书,你拿去好好看看吧,它可能对你有启发。”

远哲拿着这本书,心情沉重地回到自己的房间。晚上,他久久不能入睡,要不要放弃自己多年的爱好呢?父亲的话又不无道理。他内心矛盾万分。“不如看看那本《居里夫人传》吧!”远哲开了灯,翻开《居里夫人传》,从头到尾地阅读起来。渐渐地,他被居里夫人的事迹打动了。“她的祖国也是如此的多灾多难,但她所做的一切对全世界人民是多么伟大的贡献啊!做人就应该做一个像居里夫人这样的对全世界许许多多人民有贡献的人。画画是我的爱好,但科学将会成为我的生命。”他已下决心,要像居里夫人那样做一个科学家。

几十年后,李远哲也像居里夫人那样站在了诺贝尔奖的领奖台上,成为一位举世闻名的大科学家。

鼓励孩子独立思考问题

“模仿效应”对孩子的成长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模仿”是一把“双刃剑”,在某些方面的模仿对孩子只能起到消极的作用。例如,当孩子身边有人表现出某些不良行为时,孩子很容易通过模仿,并且沾染上种种恶习。因此,父母要教导孩子:要有自己的判断力,即在做事情的时候,不管其他人怎么做,自己心中应该有评判事物的价值观和标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