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部分 (第2/4页)

以高压,更不能以学习为借口剥夺了孩子正当的娱乐、休息,扼杀了孩子们宝贵的兴趣、爱好。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四章 培养孩子的健康心理(7)

一个人的成功并不完全由学习成绩的高低来决定。学习成绩主要考查学生两个方面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而人的潜能是多方面的,其他的诸如人际沟通能力、领导管理能力、艺术创作能力、动手能力等,对一个人的成功也很重要,却很难在考试中体现出来。因此,以成绩论英雄,以成绩来评判孩子的好坏,是不科学的。

事实上,在只重视学业成绩的情况下,一些学生尽管成绩优秀,但在其学业智力发展时,其他方面的能力发展却相对滞后,属于“高分低能”型的畸形人才,长大后很难取得大的成就。有教育专家对中国的大学生毕业后的职场状况进行调查,发现自1977年到2006年的30年全国各省高考状元“全军覆没”,没有一个在从政、经商、做学问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倒是那些成绩居于中上游的学生,学业智力和其他能力一直保持协调、平衡,在后来的工作中,反而能有出色表现,成为栋梁之材。

对于孩子,需要培养的东西太多了。创造性、社会性、幽默感、领导才能等,都非常重要。父母要充分了解孩子的特点,找出孩子的优势,采取与之相适应的个性化的教育方式。

“学习成绩就是一切”的观点对孩子的成长有害无益。父母不能只用一个标准去评价孩子,而要用更开放的眼光看待孩子的成长,把维护孩子的心理健康放在第一位,切莫舍本逐末,眼睛只盯着学习成绩,最后反而误了孩子。

家教故事

有一个出生的时候体质很差、脑袋出奇大的孩子,医生断定他得了脑炎症。孩子上学了,可是老师讲课的时候,他总爱问“为什么1+1等于2呢?”一类的问题。这些怪问题激怒了老师,以为他存心捣蛋,于是他被认为是坏学生。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了伤害,由此而产生了厌学情绪。

不久,他考了倒数第一,终于被学校开除了。

这位孩子的母亲没有因为孩子的学习成绩不好而生气,更没有丝毫责备儿子的意思。作为母亲,她决心挑起教育的重担。

母子俩一起,边晒太阳边上课,从自然科学到政治历史,科学家的故事和实验深深吸引着这个被学校遗弃的孩子。

这个孩子对什么都好奇,书本中关于科学实验的事例,他就照着琢磨,亲手实验。12岁的时候,他就在火车上自己卖报纸开始赚钱,并利用空余的时间做实验。没想到一次不慎失火,他被赶下了火车。

母亲依然理解和原谅他,这为孩子增添了无穷的力量,母子俩共同努力,建立了相对“安全”的实验室。

这个孩子就是大发明家爱迪生。

19。 PAC心理状态:父母应善于调节心态

父母与孩子接触的时间较多,对孩子的影响也最大。父母的心理状态和行为表现对孩子的心理行为有直接影响。良好的心态结构和恰当的行为表现不仅可以提高父母的威信,而且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认识“PAC理论”

1964年,加拿大心理学家柏恩在《人们玩的游戏》一书中提出了PAC理论。PAC理论又称为相互作用分析理论、人格结构分析理论。

柏恩认为,个体的个性是由三种心理状态构成的,即“父母”心态、“成人”心态、“儿童”心态构成,这三种状态在每个人身上都交互存在,也就是说这三者是构成人类多重天性的三部分。因为在英语中,父母写成Parent、成人写成Adult、儿童写成Child,所以,三种心态分别取各个单词的第一个字母,简写为P心态、A心态和C心态,整个理论也简称为“PAC理论”。

第四章 培养孩子的健康心理(8)

“父母”心态以权威和优越感为标志,通常表现为统治、训斥、责骂等家长制作风。当一个人的人格结构中P成分占优势时,这种人的行为表现为凭主观印象办事,独断专行,滥用权威,这种人讲起话来总是:“你应该……”、“你不能……”、“你必须……”

“成人”心态表现为注重事实根据和善于进行客观理智的分析。这种人能从过去存储的经验中,估计各种可能性,然后作出决策。当一个人的人格结构中A成分占优势时,这种人的行为表现为:待人接物冷静,慎思明断,尊重别人。这种人讲起话来总是:“我个人的想法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