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1部分 (第2/4页)

对于江夏的嘱咐,俞大猷自然也不敢违逆,飞鸽传书上他写下了一句:“帝不欲声张,虽着锦衣,但愿夜行。”

这封飞哥传书传到京师,立刻引起了不小的骚动。尤其是那一句,“虽着锦衣,但愿夜行。”

相信“锦衣夜行”这个典故,不必多说。当年楚霸王项羽攻占咸阳后,有人劝他定都咸阳,可他却思念家乡,急于东归。项羽当时就说:“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谁知之者!”。

项羽那句话,无疑是告诉了众人,他要天下人都知道,他项羽即将成为天下之主。俞大猷借古喻今,一句话就告诉了京师里的众人,江夏没有称帝的意愿。

京师逍遥山庄的翠竹苑中,翠竹苑是逍遥山庄里面,千绝行等人的居住之地。杨一清、王守仁、钟彬、海大有、布缙云、千绝行……基本上跟随江夏多年的核心人物,但凡是留在京师的,此刻全都在此。

房间里没有一个人说话,甚至大家连眼神交流都没有,气氛显得有些压抑。

最终大家都把目光看向杨一清和王守仁,他们二人一个是江夏的岳父,一个是当代大儒。都属于德高望重,并且深有见地之人。所以在座众人,虽然心里都想的是同一件事,但具体说,还是得他们二人来说。

杨一清其实也是沉默了老大半天,最终他叹息了一声,张张嘴刚想说话。王守仁却拉了一把他的衣袖,然后抢先开口道:“相信今日我等相聚于此,所谓何事,大家心中都很清楚。若诸位没有异议,那老夫就先说说自己的看法,以起抛砖引玉之效,如何?”

“这当然是再好不过了,阳明先生乃当代大儒,您的看法,必定能为我等起到指点迷津之效。”黄飞跃说道,众人也是连连点头。

王守仁微微吸了一口气吐出,在心中组织了一下言语以后,这才一脸慎重地说道:“我主江夏,乃千古罕见之明君,人中之龙凤。他爱民如子,精于权术。又善理民生,通晓社稷。若他为天下之主,当是天下之福也。然则我主乃是守信重义之人,他当初称帝,诸位皆知乃是权宜之计。如今天下局势已被我主掌控,我主当君临天下方为上策。但我主却为信义所拖累,意欲还政。阳明以为,我等当效仿宋之开国君主麾下良臣,助我主黄袍加身,君临天下如何?”

第六二四章回京

“助我主黄袍加身,君临天下如何?”这句话从王守仁这个当代大儒的口中说出来,似乎显得更加的激奋人心。那么余下的众人在这个时刻还有什么说的?他们心中所思所想,不也正是想要江夏黄袍加身,真正的君临天下吗?

其实并不是他们对朱载江有什么意见,而是他们都很清楚,皇帝之位,没有人比江夏更适宜坐在上面。江夏如今为忠义所累,他们作为跟随江夏多年,真心对他忠心耿耿的人,自然有义务在这个时候挺身而出,替他解决此事。

嘉靖十年五月初八。这一天天气很好,阳光明媚,百花绽放。就连路边的野草,也显得格外葱葱郁郁,也不知道它们是不是也晓得今天是江夏抵达京师的日子。

按照原本的进程来说,今天正午江夏他们就应该先到京畿驿站的。这是江夏为了方便外出打仗的兵马归来安顿,特地修建的一个驿站,与入京师宣阳门的路程,大约相隔小半天。

如今是按照正常行程,那江夏就该是正午到驿站,黄昏入京师。这个入京师的时间不太引人注目,正符合江夏的心意。

可是路途上,俞大猷突然向江夏禀报,说是有一百多个士兵上吐下泻,身体状况很差。这可不是一件小事。一百多个士兵上吐下泻,最大的可能就只有一个,那就是食物中毒。而食物中毒的本身,究竟是食物的问题,还是有人在下毒,这就值得商榷了。

所以全军停下来,把所有的粮草都检查了一遍。确认没有问题以后,大军这才继续前行。这样一耽搁,江夏他们到京畿驿站的时间,则变成了黄昏时刻。

到京畿驿站时,俞大猷向江夏建议。既然天都已经快黑,干脆就地扎营,等天亮了再入京师。

按照江夏的意愿,他自然是想要趁夜直入京师的。不过考虑到士兵们的身体,江夏最终还是答应下来,在驿站休息一晚,明天一早就启程入京。

这次跟随江夏一起回京的兵马共有三万余人,其余剩下的人都被江夏留在了山西,以及沿路上几个以往未被完全控制的地方。此刻宣布安营,三万大军立刻在驿站完的空地上准备安营扎寨。那些身体不舒服的士兵,则被安排在了驿站里面。

到了天色已经黑尽的时刻,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