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部分 (第1/4页)

试问大人,这天下谁不知道他郑芝龙走私发家,富可敌国?咱们在台北土里刨食的,能赚几个钱?”

那熊文灿听何斌如此说,与身边诸幕僚对视一眼,心中都以何斌此番说辞为然,他们自然不知台北有诸般产业,张伟何斌又有往南美的贸易船只,只道台北之众确实只是些流民垦荒。听到此处,各人心内皆是对郑芝龙之刻薄凶横不以为然,又念及他如此富有,三番几次的只是送了几万银子给抚台,至于这些清客之类,所得便是更加的少了,若不是有用的他处,当真是可除之而后快了。

熊文灿此人,原本便最爱招抚,打仗又费钱,又费力,哪有给几顶官帽子便将悍匪大盗招为已用来的舒服?他自任福建巡抚始,先是招郑芝龙,后任两广总督又欲招降刘香老,待后来奉命镇守襄阳,征伐张献忠,李自成,手下雄兵十数万,他仍是以招抚为主,后成功招抚了张献忠,得意一时。哪知那张献忠假投降,成日贿赂熊文灿以防其疑心,后来在谷城扯旗又反,不多久便又成燎原之势。崇祯大怒,将熊文灿逮系诏狱,后终于砍了他脑袋。此人一生,可谓成也招抚,败也招抚了。

因见何斌言辞恳切,颇有道理,熊文灿终于点头道:“听来还是有些道理在。不过你们招募了数十万灾民,这也是不对的。内地百姓皆吾皇赤子,你们把他们诱到海外不毛之地,不服王化,早晚必生祸乱!”

“回大人。台北原有数万人,皆是历年闽人中家境贫苦不能自存者,无奈之下出海寻一条生路。台北虽穷,到底土地肥沃,只要肯踏实苦干,总归有几口饭吃。各人听说那闽南大旱,灾民遍野,因怕家乡亲人受苦,顾而哀求咱们出船出力,到内地把闽南愿意来台的灾民接到台北,还能有条生路。若是留在内地,一则增添吾皇负担,二则怕有歹人在其中惑乱,恐生大变啊。”

“到了台北就不生变了?狡辩!”

“台北与内地不同,孤悬海外,原是化外不毛之地。纵然是生乱,又与朝廷何伤?是以张伟与小人之意,只需朝廷给个名义,设卫置所,平时注意弹压,维持着不生变乱就是了。何苦要朝廷多费心力,管制那区区弹丸小岛?”

见熊文灿脸色越发和悦,何斌又道:“禀大人,那台南荷兰红毛势力越来越大,幸得咱们敷衍的好,每年拼了命的想办法给他们银子安抚。即便如此,他们是勒索不休,若是朝廷设官立府,这银子是给还是不给?若是给,哪有天朝上国向外夷纳贡道理,若是不给,必起争执,那请问朝廷是否能派水师大兵剿灭?若是不能,则受苦的是台北百姓矣。只怕到时候百姓怨恨官府和大人,必生大乱!”

熊文灿不悦道:“难不成咱们怕那些个红毛鬼不成!”话音甫落,身边众清客便咳个不休,他听了顿悟,立时便改口道:“不过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能不起争端最好,和睦外夷,也是天朝上国的风范。”

说到此处,台北建卫之事熊文灿已决心向上陈报,只是顾虑张伟受抚后又割据为乱,心内终是不安,便沉吟道:“你们的苦衷我已知晓,只是这建卫受抚,我却做不了主,必得将此事向皇上禀报。且建卫之事不归我管,终究要福建都司首肯方可。”

“大人,这便是敷衍之词了。现下福建一省内自然是大人最大,朝廷所派的都司不过是元老亲贵,挂名而已,究竟该如何处置草民等人,自然还是大人您做主。”

“这可不是胡说么,福建还有那么多的亲王、郡王,什么时候轮到本府为大。若是被巡按听得了,参我一本,只怕我这巡抚就做不成了。下次可千万不可乱说。你们在海外浪荡惯了,我只怕受抚之后,你们不懂官场规矩,得罪我尚没有什么,若是得罪了别人,那可是不得了。”

“那总得需大人您照应。小人们正是听说大人您的令名,方才决心受抚,总之日后有何行差踏差,还需大人您帮忙才是。”

“这个自然。那末,就请李老先生现在便帮我草诏奏章,将台北受抚一事详情细细写了向圣上奏报,等候圣裁。至于这位何斌足下,还请在这巡抚衙门暂住,等圣旨来了,再做处断,如何?”

那姓李的清客听熊文灿如此安排,自然遵命不提。何斌却叫一声苦,心道:“看来是无论如何也脱身不得了。这圣旨一来一回便要十几天时间,只能在这巡抚衙门苦候了。”

当即微微一笑,也遵命不提。后来见各人各自散去做事,何斌便托了熊文灿身边管家,于晚间悄悄于熊文灿书房入见,将那千两黄金送上。熊文灿不想这台北来人出手如此阔绰,一送礼便是上万多银子,心中狂喜,立时便改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