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 (第2/4页)

化外小岛的密室犯罪

讲到冰岛,我们会想到鬼斧神工的冰河景观,物价高昂的度假胜地,还有人高马大的维京子民,似乎很难与犯罪小说产生联想。这个人口区区三十万,素以低犯罪率著称的小国,能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大案子?不过,也有人形容冰岛像个密室,而封闭环境本来就是谋杀案的好地点,更何况“犯罪小说写的远远不止犯罪本身”,英卓达森如是说。

1944 年,冰岛脱离丹麦统治独立,在其后六十年间,从原本的农渔立国蜕变为高度已开发国家,冶金、生物科技、医药和信息产业均在全球占有一席之地,天然的冰河地形更吸引了无数观光客。然而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冰岛也必须面对日益严重的近亲通婚现象,还有家暴、战争和殖民的阴影,乡村和城市的迁徙经验等社会问题,这些正是英卓达森关切的在地主题。

在他成名之前,犯罪小说在冰岛是个饱受歧视的文类。英卓达森在小说家父亲的打字机声中长大,大学读的是历史,毕业后替报社写影评,还编过两本相关参考书。他一直到三十四岁才开始创作小说,本来也没打算写犯罪小说,更不敢让父亲知道。

他的第一部作品《大地之子》(Sons of the Earth)在 1997 年推出,果然市场反应冷淡,很多人批评书中人物的名字“太冰岛”,彷佛警探不该有冰岛名字(冰岛人多以名相称,姓则在父亲的名字后面加上子或女,“英卓达森”(Indridason)即是“英卓达之子”的意思)。可是等到第三本小说《如瓮之城》(Jar City)走红之后,书中所有“太冰岛”的特质,突然都成了表彰本土文化的赞扬对象。

到了 2003 年,英卓达森的作品已经占据了冰岛畅销排行榜前十名中的五席,也是图书馆中借阅率最高的书。如今英卓达森的小说已经风行世界,但他从不试图讨好外国读者,依旧从冰岛人的角度为冰岛人而写。

2007年法兰克福书展,正好是英卓达森出道十年纪念,他的出版社“埃达”(Edda)选了美茵河南岸一家有百年历史的老酒馆,宴请各国出版人。现场布置成小说主角最喜欢的模样,还有烈酒“黑死病”和羊肉冻等冰岛特产招待。

新一代犯罪天后登场

英卓达森摘下金匕首奖那年,一家新成立的冰岛出版社维洛德(Verold)推出女作家伊莎?西格朵蒂(Yrsa Sigurdardottir)的犯罪小说处女作《死亡祭仪》(Last Rituals),迅速成为畅销新秀。这本书在海外市场引起热烈兴趣,售出31种语言版权,打破了冰岛历史上最多种外文翻译的“国家级”记录。

《死亡祭仪》号称是丹?布朗的历史悬疑加上米涅?渥特丝 的残酷犯罪。故事描述在冰岛攻读历史的德国学生惨遭分尸,警方发现他是一个秘密地下社团的成员,专门研究各种酷刑,尤其和冰岛中世纪的猎男巫行动有关。单亲女律师索拉受学生家属之托,与德国退役警察马修联手探案。

西格朵蒂能够扬名国际,固然沾了英卓达森的光,但是《死亡祭仪》出版背后的天时地利人和,更耐人寻味。话说她本是位童书作家,在埃达出版社出过五本书。2005 年初,埃达出版社的前出版总监打电话给她,表示曾听说她想写犯罪小说,只是不想和英卓达森同出版社。这时的前出版总监刚创办了维洛德出版社,愿意将西格朵蒂当成明星作家经营,两人一拍即合。

前出版总监名叫彼得?欧拉夫森(Petur Mar Olafsson),住在比利时,西格朵蒂则任职于冰岛东部高地的卡拉哈水电站(Karahnjukar),他们每年见面两次,平时靠电话和电子邮件联系。凭着之前在埃达出版社所累积的出版人脉,再加上英卓达森获奖的推波助澜,欧拉夫森果真说到做到,让西格朵蒂跃登国际舞台,成为新一代的犯罪天后。

今年十月底,《死亡祭仪》英文版在美国上市,出版社与冰岛航空合作,策划了一项别开生面的宣传活动。不仅当天搭乘冰岛航空的旅客可以免费获赠《死亡祭仪》,西格朵蒂还特别到机场签书。另有六位记者受邀参加四天三夜的“冰岛文学纪行”,在她的陪同下参访小说中出现过的冰岛名胜,甚至连冰岛总统都亲自接见,国民外交做得可谓诚意十足。

冰岛的全国人口仅仅只是中国人口的十位数零头,却仍然创造了畅销全球的出版奇迹。东西文化隔阂诚然是有待克服的难关,但英卓达森不正是化阻力为助力,把冰岛的地方文化变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