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1部分 (第1/4页)

死的妖物不入修行劫,不是人而是畜生,又怎么会懂得修行人的境界,破除诸幻乃是要使意识之幻退藏,使元神显化。以元神直感,当然不是幻觉,这无知的妖物又懂什么?

想到这里的时候,他又将那妖物咒骂了一阵之后却是一愣。他突然想到,因为以元神直感为真,不同于意识之幻,所以自己才会如此清晰的感受到肉身种种痛苦,那么如果让元神退藏,切断与肉身所感一切,岂不是就能让元神不再感受到肉身之中的痛楚了吗?

原本修行是要化幻为真,现在他却是化真为幻,这样一来等于是反其道而行之。将身心分离,视身如幻。身既如幻不实,那身上所受自然亦虚。诸般痛楚不消而消,岂不就是太好了吗?

一念至此。陆正当即试验一番,调摄身心入于定中,一改以往的元神知身通明感应无碍后,凝意聚心达到与身不二的步骤,而是在元神清晰自在之后。渐渐收回神识,身心分离,忘记了自己肉身,以及肉身所感受的一切。终于神识归元,渐渐于身中诸感剥离,顿时,在刹那之间,随着肉身的遗忘,所有的痛楚的感觉从元神之中消失的无影无踪。慢慢地,进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定境。

肉身在他的元神之中消失了!

陆正的元神之中弥漫一种轻松之感。一切纠缠于元神的痛楚之感消失之后,所得到的是无比纯净的平静。但是一切还没有到此为止,不知怎么,陆正突然想起了苦行僧所教授的清心咒。在这样的定境之中一念有觉,自然如同实有,顿时清心咒音响起。

此时咒音的响起,却与之前陆正任何一次持咒都有所不同,陆正知道,这一回,他才算是真真正正的持了一次清心咒。他终于明白当初在两界山上苦行僧对他说的持清心咒,能让人从种种磨难、纠缠、染污之中解脱出来,获得平安喜乐是什么意思了!

因为他现在就是真正的获得了这种平安喜乐,元神清晰自在。因为忘却肉身,所以七情诸意自在凝聚成心,而无身受之染污,所以并无自我受受之相,只有元神之中内在七情自感,清净妙洁。所以喜乐无穷。

这种喜乐是他从未体会过的,仿佛卸下了一副沉重无比的担子,又好像是当初在人间做小乞丐时候,饿了好几天,突然看见唐小九从外面走进来,手里拿着白面馒头。但是这一切的喜乐都是有形有相的,都无法形容此刻陆正心中的快慰。

至此,他终于明白了,这清心咒为什么叫清心咒。而苦行僧说,此咒乃佛门一切咒音的基础,久持此咒能顿悟菩提本心,他现在对这句话也有了一种顿悟,不由感叹佛门修行之妙。

陆正自从知心大成之中,自有觉悟智慧,对于发生的诸事,自有明悟在心。此时已知清心咒其实乃是一种佛法指引,其中包含着的正是佛门修行的解脱之道,只是平时念诵之际,其心不能契入其中境界,自然是无法感悟到这种指引的。

不得不说陆正触发这种指引的时机十分玄妙,他以道门的御天诀之中的入真诀和小炼形为修行之始,这一点其实与佛门的法门大相径庭,而到了知心大成,他却也并非单纯修道门的法诀,其中有不少是他自己在经历之中感悟,还有一部分则是受到了御龙诀的影响。按理说是不可能证入佛门的修行法门的,两者之间的差别简直就是背道而驰。

任何一个道门修行弟子,在修成知心大成境界的时候,断然不可能再去将身心分离,观身成空的。对于道门弟子来说,这不仅是修行的一种歧路,这样去做更是会导致修为的退步,毁坏自己修行的根基。打个比方来说,这种情形好比人间的一个凡人,已经修建好了自己十分满意的房子,但却在有一天将房子整个拆了一样,这种行为肯定会被周围人理解为发疯了。

所以一个道门弟子一来师父会谆谆教导修行的正途,二来修行弟子到了知心境,诸慧自生,自有分别是非之能,也断然不肯能去做这样的事情的。因此上,也只有陆正这样的修行人,上没有师父管教,下则自己也是懵懵懂懂,再加上又遭遇了一个变态的妖物的虐待,在被折磨得体无完肤的极端境遇之中,才会做出这样的事。

而就是这样在任何一个道门修行高人眼中都觉得疯狂无比的举动,在此时陆正身上,却发生的再自然不过。加上以他的因缘来说,他第一个接触的修行人便是佛门的苦行僧,所修的苦行之道,跟他现在的境遇和心境十分吻合,二来苦行僧又教会了他许多咒子,而陆正心中感念他,一直没有放弃持咒,才会触发现在的机缘。

此时陆正是什么情形呢?无身而有心。且因为失去了身之所受,所以心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