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6部分 (第1/4页)

么的!”

不仅大智僧心里是这么想的,在座的其他八位僧人心里也差不多都是这样的想法。但是嗔心和尚接下来的话却让他们几乎差点当场把下巴给掉在地上。

只见嗔心和尚听了陆正的问题之后,却是点了点头,直接道:“其实佛门所谓随缘,并非人间之人所误以为的顺事屈势。佛祖有教,天地所生之万物,每一事每一物皆存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共十二支。有此十二支,方能支持万物之相。而此十二支之间,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此便是佛门所谓十二因缘。”

陆正听到此。立即想起自己化身陆止一之时,所遇见的那位佛门高人知缘居士。这位居士所修正是十二因缘法门,最擅观一切缘起,只是在率意山一战中。为助大夏龙图,被黑刀之力斩去了双臂。之后便离开了,也不知是不是回去因缘山不动寺了。陆正道:“大师,您所说的这十二支便是十二因缘,无明缘行就是无明生行的意思吗?为什么只有缘字。没有说到因字?”

嗔心和尚解释道:“无明缘行并非无明生行,若是如此就变成无明是因,行是果了,无明与行并非因果之属。不是从无明生行,而是无明为缘,方显行相,十二支莫不如此。所谓缘者,相助也;所谓因者,相生也。这么说吧,譬如一颗大树。种子是因,长成之树就是果,此为因果。至于缘,则让种子生长之土地、水、阳光等一切相助之缘。应该说缘无明而有行,这样说你明白了吗?”

大智僧等心中郁闷不已,什么时候戒师变得这么循循善诱了?居然还主动询问那少年有没有说清楚,自己等人当初可哪有这样的待遇。难得听见戒师指点一两句,都是先自己琢磨好久,有了自己的体悟之后再去向戒师求证是非的。

嗔心和尚的比喻如此清晰,陆正当然明白了。微微一皱眉思索了一番后说道:“大师,我明白了,十二支是互为缘起,若说是到因。则此十二支是因,因此十二支所作而成的万物之种种行才是果。如此因缘并具,所以见天地生化。而佛门所谓的缘,若以道门修行而言,其实便是身心之感之极。晚辈这样理解,可以吗?”

嗔心和尚乍听之下。微微一愣,然后才道:“贫僧虽不精通道门修行,但也有所耳闻,施主这么说,倒也可以。”大智僧等更是吃惊,这少年真是大胆,若是他们敢在戒师面前如此穿凿佛祖所传之教,只怕早已受到静室禁闭之惩了,看来戒师对这少年果然是另眼看待啊!

又听嗔心和尚继续道:“不过我佛门说此十二因缘,是为洞明物境之化,求证无物之心。万物一切从缘聚而成,以缘散故灭。若此有则彼有,若此生则彼生,若此无则彼无,若此灭则彼灭,万物非无非有,非生非灭,如此则心不附物而生,从无所住立一切法本,是所谓随缘!”

嗔心和尚说到此,大智僧九名僧人一起齐声口诵佛号,他们在一旁听闻至此,当然不只是一味看见嗔心和尚不同往日之言行,对于戒师的每一言每一语都是恭敬聆听,自然心生解悟。

佛号声中,四周凭空生出无限庄严之感。陆正口中神思若离,将“从无所住立一切法本”念了几遍,随即站起身来,向嗔心和尚行了一礼,道:“多谢大师点化!”

嗔心和尚微微一笑,伸手示意陆正坐下,然后问道:“贫僧冒昧,不知施主可否告诉贫僧心中所悟?”大智僧等听闻此语,也不由竖起了耳朵,凝神要听这天命少年会说出些什么。

以嗔心和尚的身份如此相询,可见他这位火焰庵的戒师对陆正的看重。陆正也不矫情,拱了拱手便道:“晚辈只是有所解悟罢了,听闻大师所谈随缘之言,方知一切众生本在诸缘之外!”

一切众生本在诸缘之外,那岂不是一切众生都已有诸缘不及之境吗?

大智僧等骤然听闻此语,但觉得有一物撞击元神而来,一时生出晕眩之感,口耳似被什么东西迷闷住了一样,有那么一刹那竟是什么也听不见、什么也看不见了。但这异常之感转瞬即逝,正感惊慌,下一刻已经万物如常在目,众生鼎沸在耳。大智僧等面面相觑,不知此等异样从何而来,都生出惊惧之心。再向嗔心和尚和陆正望去,更是倒吸了一口凉气。只是这一晃神的功夫,陆正和嗔心和尚都已不见,只剩下两块当做凳子的大石还落在原地,石上已经是空空如也。

陆正和嗔心和尚去了哪儿?就在大智僧等四处张望寻找之际。突然前方不远处的赤灵突然站起身张口血盆大口朝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