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部分 (第2/4页)

镖银一事托与沈浣之时,俞莲舟便在一侧,知道颍州无粮,只待镖银筹措军粮一事。方才听得叶行云报与沈浣元军欲剿灭刘福通部,他立时便想到了军粮一事。如今见得沈浣凝神细思片刻,又看了萧策书信,竟是展颜而笑,不由问道:“可是镖银一事有了下落?”

沈浣摇了摇头,“如今鞑子已然过了滑浚,镖银就是寻来也已然太晚,于事无补。”

“那待如何?”叶行云问道。

沈浣抬头见俞莲舟也眼中带有关切之色,向他点了点头,继而道:“如今镖银无用,颍州大营所需的,乃是军粮。供十万大军至少一月的军粮。而这军粮,却是现成备好的。”

“备好的?!”吴澄皱眉道。这许多粮草,莫说内部争斗纷乱的刘福通部,便是萧策的黄州大营一时之间也拿不出来。却又哪里能备好?而同为战将的叶行云却似是想到了什么,不由脸上一亮,期待的看向沈浣。

俞莲舟未有出声。他亲眼见过沈浣手下士卒对于沈浣如何心悦诚服,那时他便信沈浣统兵打仗想来必有一套本事。如今见她与叶行云似是都有了主意,便静待她下文。

果然听她道:“我们十万大军驻扎颍州,而元兵鞑子乃是三十万大军南下。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是兵家常理。三十万大军的粮草,整个中枢行省的官员便是不吃不喝,也供不出。北方义军驻扎颍州,师兄所统南方义军则驻扎蕲、黄二州。中间更有南阳,濠州,荆州数路义军。元军难以由江南安然调粮。如此算来,必从川中筹措粮草,由成都,经兴元、绛州、陵川一线运至军中,这也是唯一元廷尚能掌控的路线。而我们与其去找那丁点镖银,却不如去劫了鞑子粮草,一石二鸟。一则断了鞑子粮草来路,二则这三十万大军大粮草,远够颍州义军所用了。”

叶行云与沈浣想到了一处,不由得边听边是点头。

“好计!”吴澄听完,不禁大喜。这就地生粮一石二鸟的办法,即解了颍州无粮之危,又折了元军实力士气。

叶行云却考虑到更为实际的问题:“只是这元军运粮所过路线,均非义军所辖区域,我们既不知对方粮车过处,亦难以派自己人马前去劫粮。这却要如何是好?”

沈浣扬了扬手中萧策的信笺,“师兄这信便是说与我这两件事。对方粮车所过的时间与路线,师兄派去的细作已然探听明白。元军长线运粮,必派精兵押运,又在对方属地。我们若派大批兵士进入,元军必然警觉。师兄言道这次运粮的元兵人数不多,只有一千人马,但均是训练极其精良的士卒。师兄在商州尚有有一百受训飞骑,交与我调遣。”

“只一百飞骑?”叶行云疑虑。这些军士虽然是经过精严挑选苛刻训练的,行军打仗远比寻常兵士得力,但人数敌我悬殊,叶行云不由得担忧。

沈浣苦笑一下,“有一百人已不错了。行云你也知如今师兄情势,东西二线都在打仗,眼下连北线也在蠢蠢欲动。师兄用兵历来谨慎,如今必然做最坏打算,如若颍州北线与元军开战,他定要要向北推进至淮水,以防颍州事败。此时他实难抽出人手。而颍州大营我的人,眼下是远水救不了近火。”

身为萧策手下副将,叶行云何尝不知。行军打仗从无万无一失面面俱到之事,眼下火烧眉毛的情势,总须得行险一搏。一时之间沈浣与叶行云两人各自无奈,盘算着如何用以一敌十的兵力去把这事关性命的粮草劫来。叶行云正要开口问沈浣什么,却忽听得俞莲舟沉声道:“你打算何时何地动手?”

沈浣略一沉吟,“广元。一旦得手,便压了粮草直奔南阳。一路便均是义军属地,无有危险。”

“何时?”

“这要看元军粮草何时能到广元。但我估计,以他们历来的调集速度,总要二十日左右。”

俞莲舟听闻,缓缓点了点头,开口道:“既然如此,我与你同去。”

沈浣一愣,她本欲与叶行云同往,毕竟俞莲舟尚要寻张翠山下落。

俞莲舟却道:“此处离武当不远,而劫粮既然在川北,我武当与峨嵋素来亲厚。对方千余精兵,你以百余人劫粮,实在危险。武当峨嵋两派皆是习武之人,若能相助,则事半功倍。”

此言一出,叶行云大喜过望。他虽是武将,但是跟在萧策身边多年,武当与眼前这位俞二侠的名声都是听过的。这次他离营之前,萧策曾嘱他若有难事,尽管让沈浣合计对策。他问若是沈浣亦无法,又当如何是好?萧策却只是浅笑,言道沈浣必有办法人手。眼下果然如此。他心中还来不及感叹萧策神算沈浣妙计,已然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