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张飞守桥,你敢冲吗 (第1/2页)

长坂坡之战。 历史彻底改写。 刘备的白毦兵,依靠及时的情报,充分的准备,严整的阵型,大胜曹操的虎豹骑! 曹纯折兵大半,仓皇而逃。 …… 天亮以后。 刘备的将士们席地而坐,十几个人围成一圈,开始吃早饭。 今天的早饭比较美味。 烤肉。 要问行军途中怎么有肉吃?别忘了昨夜有人送温暖。 曹纯几百里外送来了马肉。 有肉吃,大家自然都开心,将士们边吃,边说着昨夜的战况,说到自己的功绩时,每个人都很得意。 众将中,只有一个人不太高兴。 就是张飞。 张飞坐在赵云身边,边吃边和赵云说话。 “子龙,你昨夜杀了多少敌兵?” “记不清了,大约五十多人,刺了曹纯一枪,但他铠甲太厚,没刺死,有点可惜。” “还是你杀得过瘾,不像我,我杀到时,敌兵都逃了。” “翼德,你后来不是还带兵,追杀了十几里吗?” “别提了。”张飞嘟囔着说:“曹兵跑得比兔子还快,没杀到多少敌兵。” 刘备和孔明听到张飞这样说,都不停地笑他。 孔明对张飞说:“翼德莫急,后边还有厮杀的机会。” 吃完早饭。 刘备聚集众将,商讨下一步的行军方案。 首先,是把原有的机密计划公开,就是在此处改道去江夏,而不是去江陵。 这个计划是正确的,江陵虽然城险粮多,但江陵守将的态度,还是一个未知数。 如果江陵守将站队刘备阵营,那自然皆大欢喜。 如果江陵守将站队蔡瑁阵营,那刘备部队可能被前后夹击,凶多吉少。 其次,就是随军百姓的问题。 去江夏,要在汉津口转水路,没有那么多船来运载百姓。 还有,带着百姓前行,行军速度过慢,后边再被曹军追杀几乎是必然。 那么放弃百姓呢? 这又有违刘备的仁义作风,到底怎么办? 孔明把这个随军百姓的问题抛出来,让众将一起商议。 孙乾先说:“军以民为本,百姓相随至此不易,不应当放弃。” “军以民为本”这话有两层意思,一是表现人民利益为先,二是表达三国时期,人口是割据政权最重要的资源。 在古代,政权的财政收入,最主要就是人头税。 有人口才有钱,有人口也才有兵源。 三国中,各势力之间的攻伐,就两个目的。 一是抢土地。 二是抢人口。 抢土地说到底还是抢人口。 关于这个问题,张飞的思想则比较直接:“这有啥好想的?肯定是放弃百姓,赶紧走啊。” 简雍也说:“成大事者不拘小节,我军不应当被百姓所拖累。” 但刘备的态度一直都不变的。 刘备说:“这些百姓,从新野一路跟随我至此,我怎么忍心放弃他们呢?弃之不义。” 确实,弃之不义,别忘了新野的百姓,很多是被动跟随的,家里的房子被烧了,无家可回。 到底如何办? 众将一起看孔明。 孔明也觉得左右为难,不过最终,孔明还是提出一个折中方案。 孔明说:“可以晓谕百姓,一旦曹操大军追到,难免玉石俱焚,生灵涂炭,百姓们都有性命危险。再拿出军粮分给百姓,劝他们自己行离去。不肯离去的,再与我们同到江夏。” 这应当是最两全其美的办法,大家听完都没有反对,刘备也立刻表示赞同。 刘备说:“就依军师之言,众人听从军师的安排。” …… 于是,百姓的劝离行动开始。 从襄阳出发时,百姓一共三万左右。 一路走到长坂坡,掉队和自行离开的百姓已有数千,此时跟随刘备部队的百姓还有二万多。 孔明让人向百姓说明利害,让百姓自行选择跟随刘备军队,还是离开。 当然,这次的主题是劝离,主要讲明跟随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再对离开的百姓分发粮食。 最终,有六七千人坚决表示跟随,其他百姓都各自离开了。 与百姓劝离工作,同时进行的是战场的打扫工作。 昨夜曹军逃离后,战场上还留下了几百匹没有受伤的战马,或者只有轻微伤的战马。 这些战马是非常重要的战利品,刘备的骑兵部队迎来了一次扩充机会。 最终清点下来。 刘备部队现在有战马二千匹。 …… 在长坂坡休整了一天后,刘备部队再次出发。 这次的方向是向东,目标汉津口。 出发没多久,部队经过一处木桥。 长坂桥。 刘备和众将通过木桥时,孔明对众将说:“以我的测算,我军要安全行军到汉津口,需要安排部队断后,至少阻击曹军半日。” 听孔明如此说,很多人看到脚下的长坂桥,都立刻提议拆桥。 刘备则笑了下说:“这里的河水太浅,拆掉木桥也拖延不了多少时间,倒不如留下木桥,疑惑敌兵。” 孔明也马上表示赞同。 然后孔明又叫张飞来,“翼德,昨天你不是说厮杀得不过瘾吗?现在有一个打仗的机会,不知道你敢不敢。” 张飞大声说:“没有我不敢打的仗,要怎么打,军师你说!” “翼德,那我们大军先行,你带两千骑兵据守此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