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曹军游水到江东? (第1/1页)

好书推荐: 得道长生

关于降则易安的观点,被孔明驳斥后。 孔明又驳斥,张昭关于长江之险的观点。 孔明说:“子布所言,曹操得到荆州后,长江之险与江东共有,这话也是有错。” “这话何错之有?”张昭立即争辩,“曹操得到荆州后,长江中游已被曹军所控制,曹军自然也有长江之险。” 孔明轻蔑地看了张昭一眼,然后轻摇手中的羽扇。 “子布,谁占据江岸,谁就拥有长江之险吗?那你说说,为什么曹军未得荆州前,也控制部分长江北岸,曹军却没有长江之险,江东也只是控制南岸,江东却有长江之险?” 张昭本来就不懂军事,被孔明这一问,自己先糊涂了。 估计我们很多人也和张昭一样。 一提到长江之险,就想当然地,把它当成是江东所特有的。 从来没想过这是为什么。 其实,长江虽宽,但除了洪水期,乘小舟渡江都不算难事。 没有战事的情况下,军队用大船渡江,无任何风险。 说长江险,是指有战事时,没有制江权的一方,想要渡江充满凶险。 因为渡江,会随时面临敌方强大水军的攻击。 即使偷渡成功,因为后援粮草等,也要从江上运输。 没有制江权自然也无以为继。 所谓的制江权,是指拥有压倒性的水军优势。 有长江之险,也是有水军优势一方,才有长江之险。 在水军力量的对比上,江东一直是拥有绝对的优势,所以江东才有长江之险。 这些军事方面的道理,张昭不懂,张昭被孔明问得哑口无言。 孔明则乘胜追击,接着说道:“只有水军有优势的一方,才拥有长江之险,曹操虽然得到了荆州水军,但荆州水军久不操练,战斗力无法与江东相比,所以长江之险,仍然在江东手中。” 然后孔明又走到武将一边,对程普说:“程老将军,久经沙场,你说我所言可有道理?” 程普很肯定的说:“孔明所言甚是!” 程普身边的黄盖,更是大声喊着:“荆州水军的那点战力,他们若敢来江东,我定叫他们有来无回!” 既然江东的军事权威,程普黄盖等人,已经站边孔明。 那这个问题也就没什么好争论。 这一回合。 又是孔明胜! …… 接下来。 是曹操假天之子名,拒之不顺的主降观点。 面对这个说法,孔明发言之前,先让从人拿出一件东西。 这是一块绢布,上边密密地写着很多字。 孔明把这块绢布呈给孙权,让孙权观看。 孙权打开绢布,只见上边写着: 朕闻人伦之大,父子为先; 尊卑之殊,君臣为重。 近日操贼弄权,…… 孙权看了开头,就明白了,这是衣带诏的内容。 …… 这里说一下衣带诏事件。 衣带诏事件发生在建安四年。 这一年,是曹操奉迎天子,把汉献帝接到许昌的第四个年头。 这时的曹操,渐渐从救驾功臣,转变为大权独揽,架空皇帝的奸臣。 汉献帝不堪忍受曹操弄权,就密写血诏,交给车骑将军董承,让他集结天下义士,共同铲除曹操。 由于当时,汉献帝已在曹操的控制之下,所以密诏为了不被发现,是藏在衣带里,带出皇宫的。 所以这份密诏,也被称为衣带诏。 董承受诏之后,与长水校尉种辑、将军吴子兰、王子服等人一起谋划除曹,这些人中也包括刘备。 不过很不幸,事情最终败漏,董承等人都被曹操诛杀,只有刘备引兵在外,逃过一劫。 董承被杀之后,原版衣带诏自然被曹操所毁。 但刘备亲眼见过密诏,便记下密诏内容,写下了密诏副本。 穰山之战之时,刘备与曹操对敌,刘备还曾在阵前,宣读过密诏。 孔明此次来江东前,专门向刘备要了此份密诏,装到从人鼓鼓囊囊的行囊中。 …… 孙权从头到尾,把衣带诏的内容仔细地看了一遍。 然后,孙权问:“刘皇叔还有记下当年密诏的内容?” 孔明回答说:“皇叔昔日在车骑将军董承府上,曾经见过天子手书密诏,密诏内容,皇叔莫不敢忘。后来皇叔离开许昌,引兵在外,便将密诏内容,记录下来。” 孙权听完孔明的话,没有再说什么,而是把这份副本密诏,拿给在场的文武,相互传阅。 孔明看到传至张昭时,便开口说:“曹贼欺君罔上,囚天子于许昌。天下忠良之士,想到此时,都寝食难安,但还有人,说曹操假天子之名,拒之不顺,真乃无父无君之人也!” 张昭知道,孔明这话是说自己呢,但张昭也清楚,这种大是大非的问题面前,是不能争辩的,否则越描越黑,适得其反。 所以,张昭默不作声,关于这条说法的较量。 孔明又赢了。 …… 最后,张昭主张投降的论点,只剩下曹操兵多将广,势不可挡这一条了。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