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章 邓伯苗是出使人选 (第1/1页)

好书推荐: 得道长生

趁着夜色。 李严来到张松家中,打探关于刘备的消息。 听说阳平关久攻不破,李严直接说,若不尽快破敌,刘备便很危险。 张松追问李严,为什么会这样认为。 李严压低声音道:“皇叔全军,孤悬于葭萌关,时间久了,若生变故,无粮草又无退路,凶险至极。” “正方,你为何这般在意刘皇叔的安危?” 张松的这句话,口气中有诘责之意。 而李严则毫不隐?,“我本就是荆州人,刘景升故去后,曹操南侵,那时我正在秭归县为县令,欲投皇叔无路,不得已,只能来到蜀中。” 李严说的都是实情。 刘琮投降曹操时,不愿意跟着一起投降的荆州人物,有很多都转投益州。 李严也是其中的一个人。 秭归县在整个荆州的西边,正是与益州的交界之地。 当时刘备东向江夏,李严想追随刘备,在空间上不被允许。 …… 见李严把归心于刘备的意思,说得如此直白,张松便放心下来。 张松说:“正方,阳平关的困局无妨,诸葛军师已有破敌之技……” 接着,张松把整个计策,都讲与李严听,各个细节也没有保留。 李严听后,不无惊喜地说:“若一切按此进行,破张鲁必矣。” 随即,李严的脸上又表现出了一丝疑惑。 “永年,这般说来,这一计可是绝密,你为何对我讲得如此清楚?” “正方,你说呢?” 张松没有马上回答,倒是反问了李严一句。 李严摸了一下自己的下巴,略加思索,“莫非永年让我也参与此计?” “正方果然智慧。”张松大笑。 笑过之后,张松为李严的茶碗中,填满了茶水。 一边倒茶,张松一边说:“正方,此计还有一个关键之处,这就是白水关的守将。” 将茶碗拿起来,送到李严的面前,张松又说。 “我遍观整个益州,合适担当此任之人,非你莫属!” 接过张松递过来的茶碗,李严未加思考便说:“我愿当此任!” 接着,李严扬起头来, 将茶一饮而尽。 放下茶碗,他又说:“我明白此计的尺度如何把握,白水关就交给我吧。” 张松听后惬心一笑。 第一个人选,张松终于找到了。 …… 白水关的守将选定李严,那出使汉中选谁呢? 谈起使者的人选,李严马上想到一个人。 李严对张松说:“要去汉中说服张鲁出兵,这个人需要见识卓着,又能言善辩,在成都,永年定然找不到合适的人。” “成都没有,哪里才有?”张松追问。 李严说:“我举荐一个人,他此时在郫县。” 郫县是蜀郡下辖的一个县,距离成都不远。 位置在今天的成都市郫都区,因盛产郫县豆瓣酱而闻名。 张松对李严推荐的人,抱有很大期望,他接着问。 “此人是何姓名?现居何职?” “这个人,姓邓名芝,字伯苗,至于他当下之职,不说也罢。” 李严说出了邓芝的名字。 在历史上,邓芝也是蜀汉的重臣之一。 邓芝能力非常全面,他文官出身,后来却经常带兵打仗。 更关键的一点,邓芝还是三国时期,杰出的外交家。 邓芝多次赴吴,促成了吴蜀两国几十年的交好,奠定了三国中后期的局面。 不过,这里说的都是上一世的邓芝,此时的邓芝,还没有得到过展现才华的机会。 他投奔刘璋以后,在成都没有得到任何职位。 所以,张松从来没有听说过邓芝,更不认识邓芝。 但是李严的才能,张松是认可的,李严说邓芝是合适的人选,张松立即表示,请邓芝来相见。 …… 没两日,邓芝就被李严从郫县请到成都。 张松没有因为邓芝的职位低,就看轻他。 邓芝也很好的表现了自己。 一番谈话下来,张松被邓芝的才学所折服,张松立即确定,邓芝就是出使汉中的最佳人选。 两个重要的人选都确定以后,张松终于松了一口气。 张松求见刘璋,向刘璋说明,白水守将和出使人选,这两个人都非常重要。 张松又带李严和邓芝见刘璋。 刘璋对李严,是一直认可的。 不过对于邓芝,他已经不记得了。 但不管怎么说,与刘备有关的事情,都是张松在筹办, 张松说两个人行,刘璋也就正式命李严和邓芝,去办这两件重要的事情。 领命以后,李严很快赶到白水关,正式接管白水关的军事。 邓芝也带上刘璋的亲笔信件,从成都出发,从小路翻过巴山,直奔南郑。 这里还要交代一句。 邓芝这一行,除了带着刘璋写给张鲁的书信,还带了很多金银珠宝。 这是外交经费。 到汉中后,这些金银珠宝,还有重要作用。 …… 再说回阳平关。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