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部分 (第2/4页)

常捕捉鱼虾的正业都给耽搁了,所幸有老娘到湖边摸蚌挖螺,才算勉强糊口,得宝之心渐懈,渔人明白自己是被蚌精骗了,他暗自发狠:“迟早要把这妖怪寸寸碎斫,否则难出我心头恶气。”

冬去春来,不觉到了夏季,渔人渐渐将蚌精之事抛诸脑后,仍旧每天到湖上撒网捕鱼,跟老娘过着粗茶淡饭的日子。

某天暴雨如倾,渔人船小,只好泊在湖心一个岛屿上,等骤雨停歇,云开月霁,已是深夜三更,他怕老娘惦念自己,就趁着月色驾船回家,划到半途,忽见月光在湖中辉映,却不是明月倒影,原来有个巨螺,正在水中沉沉浮浮,对月弄珠,过了一阵就沉到湖底,不见了踪影,渔人没带石灰、铜镜,懊悔万分。

渔人至此方知那蚌精所言属实,此后苦心侦伺,逐步摸清了巨螺出没的地点和规律,苦于没个帮手,就带上老娘,母子两个夜里住到船上等侍时机,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又见那巨螺从湖底浮出。渔人忙把铜镜对向明月,将巨螺从水中吸引到船边,投下石灰将其捉住,只见螺壳紧闭,便把它塞进了鱼篓,得意忘形之际头脑发昏,只顾着回家取珠,竟忘了蚌精托梦所嘱。

这湖上本是风平浪静,蓦地湖风习习,水波渐兴,小船在湖中摇摇晃晃回旋打转,任凭渔人母子竭力划桨,小船就是不动地方。风是越来越大,波涌大作,船只就似风中飘叶,哪经得住这么摇晃,一个浪头打过来,母子二人翻船落水。渔人自幼生在太湖边上,仗着水性精熟,且神志未乱,拖着老娘挣扎游上水面,侥幸攀到一块船板才捡回了性命。

未几,风定云开,恰有一艘小船经过,母子二人高声呼唤,被救到船上,舟行如飞,眨眼间就到了湖心岛边,渔人隐约中见到划船的是个女子,好像正是梦中所见之人,等他惊魂平复,揉了揉眼睛再看,惜已幻化无踪,只有那小船还在,而这条船就是自己刚才翻掉的船。他和渔母怅然若梦,再看那鱼篓中的巨螺,早已不知去向了,母子相对嗟叹,都说人不得外财不富,奈何外财不富命穷人,无价之宝已拿到手里,却又得而复失,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这辈子就是钱少房小的命了。

此事流传很广,大多数人都相信确有其事,后来到了民国年间,湖中某个岛上有幢别墅,位置偏僻,主人想转售却无人问津,他灵机一动,利用当地传说,拉电线在后院里装了个灯泡,到夜里就让它闪烁几下,然后借故安排一位富商夜航太湖,那富商早听说过这湖里有巨螺对月弄珠,忽见那漆黑一片的岛上有阵阵微光,还以为自己发现了重宝,赶紧找主人出大价钱买下别墅,举家搬到岛上抓那螺怪蚌精,着实费了不少力气,其结果自然可想而知。

第三章 云中古都 凶石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将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

几句闲词道罢,却说杭州旧时为南宋都城,湖光山色,天下无双,江南寺庙最多,除了城外飞来峰灵隐寺香火最盛,城里还有一座天承古寺,寺旁是好大一片宅邸,以泉石花木等园景着称,主家位极人臣,显赫一时,但后来获罪被诛,落得满门抄斩,此后宅邸几易其主,居者皆不得安宁,数十年后已是荆棘杂草丛生,蓬高没人,墙壁坍塌,变成了无主的荒宅。

当时有个姓易的儒生,闲游路过此地,听闻此宅当年曾为宰相故居,就请隔壁一位看花叟引路,到荒宅破园中瞻仰怀古,逐次看了楼阙遗迹,不免感慨万千,一路行到后宅,见池畔杂草中有块形状奇特的石头,重不过数十斤,结构灵奇,大小不一的孔窍多达百余个,表面黏满了枯苔,色如铁锈。

儒生对这块石头爱不释手,看上去可能是块太湖石,这种奇石讲究的是“瘦、皱、漏、透”,窟窿皱摺越多,越有观赏价值,便打算带回去做成盆景,届时邀请宾朋好友赏玩,没准还能被贵人相中,售以高价。

看花叟见儒生想把石头带走,忙告诉他说:“此为凶石,留之不祥,你还是赶紧扔下它为妙。”

儒生摇头不信,觉得老叟只不过是个摆弄花草的匠人,斗大的大字也认识不了一筐,根本不懂欣赏奇石,何况一块石头,怎有吉凶之分,更谈不上关乎人事。

儒生有意卖弄见识,就对着看花叟侃侃而谈,声称我们读书人可以在石头中看到天地的缩影,这是凭借眼前的景物,仰观俯察,发现山林丘璧,而神游物外,寄托情怀。你瞧这奇石呈现出的山岳和洞穴,是归隐山林的象征或出世的寄托,在某种程度上暗合了道家或禅宗的观念;石身坚润的质地和敲击发出的清越之音,则是儒家道德精神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