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9章 【生意开张】 (第1/1页)

北宋的东京城,依旧以“某某坊”来确定位置,但里坊制实际已经取消,官方文书都是记载“某某厢”。 朱铭承包的官炭场,位于城南左军厢。 以前这里是有军营的,现在只剩下民房,禁军士兵跟老百姓没啥两样。 城南左军厢这个片区,本地加上外来人口,估计在三万人以上,他们就是朱铭的主要客户。 朱院长即将抵达京城时,朱铭的店铺开业了。 太学生们也搬到城南校区,距离“探花煤行”仅十分钟距离。 今天正好是节假日,陈东、朱松、勾龙如渊等太学生,拢共好几十人前来捧场……虽然他们也没啥可买的。 只见正门挂着一块牌匾:探花煤行。 外面有几副招子,写着“蜂窝煤球,便宜耐烧”、“兼售各色煤炉”等字样。 大清早的,已有购煤百姓开始排队。 这并非朱铭在搞促销活动,而是石炭司整顿市场,又拍卖完诸多官办店铺,与东京炭行达成口头协议,今天所有煤炭铺子一起降价。 内城区,煤炭统一价每斤7文。 外城区,煤炭统一价每斤6文。 城外及郊区,统一价每斤文。 百姓在哪里买煤炭,官府和炭行管不着。但如果是店铺配送,不得超出经营范围,否则将被官府和炭行联手打压。 也就是说,朱铭如果送货到家,只能在城南左军厢内配送。 “招牌写的是甚?” “探花煤行,官店改私店,听说是探花郎买扑了。” “咦,蜂窝煤球又是啥?” “哪有蜂窝煤球?” “招子上写着的。” “……” 购煤百姓,一边等候,一边聊天。 煤炭在东京属于绝对卖方市场,全靠官府和炭行维持商业秩序。对于升斗小民而言,能降价他们就笑开花了,硬要卖高价也只能咬牙买下。 如今还算好的,就算只买一斤,店铺也不得拒售。 换成几十年前,最少得买一秤(1斤)。 门板从内卸下一块,两个伙计走出,把门板全部拆完。 一只只煤炉,一块块煤球,被搬到门口摆放整齐。 朱铭骑着马儿过来,白崇彦和闵子顺,也乘坐驴车前来捧场。 白胜抱着一块木板,石彪手里拿着锤子和爆竹。 噼里啪啦一阵爆竹声响,朱铭吩咐道:“把木板钉上!” 木板上写了首诗,朱铭的书法水平有限,于是免费请陈渊执笔。 白胜将木板钉在门口墙壁,陈东念道:“凿开混沌得乌金,藏蓄阳和意最深。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鼎彝元赖生成力,铁石犹存死后心。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朱松拍手赞叹:“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好诗,好句,不愧是朱先生的手笔!” 老百姓可不管那许多,一股脑儿往前面挤。 他们是来买散煤的,大都直接买一秤,有的干脆买两三秤,生怕哪天又涨价了。 “买炭一秤,承惠七十五文!” 伙计称炭完毕,扯开嗓子大喊,掌柜的开始收钱登记。 煤炭铺的掌柜与伙计,皆在本厢招聘,而且通过中介签署合约。 必须是有家庭的常住户,还要请邻居做担保,防止他们盗窃财物跑路。 今天的第一位客户,背着1斤煤炭出来,却见探花郎正在门口生火,他忍不住站在旁边观看。 用刨花引燃之后,又放进去几块木片,接着便塞入奇怪的煤球。 那些煤球全是孔洞,等待好一阵,似乎都没啥反应。 朱铭放上一口陶锅,还在锅里掺了井水。 家中有事的百姓,观察片刻就转身离开。更多人却围上来,想知道探花郎究竟在干啥。 “水开了,水开了!” 有人喊道。 朱铭拿起铁盖子,将炉口给盖上。 煤炉内部缺少空气,炭火立即变小,但锅里的水依旧在沸腾,只不过没先前沸腾得那么厉害。 根本不用过多解释,好多人都看明白了,这种炉子可以控制火候! 终于有人忍不住问:“探花郎,这炉子怎卖的?” 朱铭说道:“一芯炉80文,两芯炉100文,三芯炉10文。普通人家生火做饭,买一芯炉便可。两芯、三芯煤炉,是卖给食肆酒楼的,炭火可以烧得更旺。” “这煤球怎卖?”又有人问。 朱铭说道:“8文钱一个,每个两斤重。” 炭行那边,没有规定煤球的价格,毕竟都是用边角料做的,数量很少并不影响市场。 “哒哒哒哒!” 侯宣骑马奔来,老远就笑道:“成功贤弟,听说你店铺开业,俺来给你送贺礼了!” 他爹侯蒙是中书侍郎(副宰相),虽然在奸党的掣肘下,已经很难行使实际权力,但尊贵身份还是摆在那里的。 家里贼有钱! 礼品也贵重得很。 两个侯家的奴仆,居然搬来一个盆景,小型松柏盘在奇石之上。 因为宋徽宗的花石纲,江南奇石价格猛涨,只眼前这一小块石头,价钱就在百贯以上。还做成了盆景,没有两三百贯别想买到!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