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0章 【桃色冤案】 (第1/1页)

<b></b> 民意箱已经钉上去五天,相关公文也发出去了。 州城内外,各交通要道,都已贴上告示。 “凡军将发,先使腹心及乡导前觇,逐营各以跳档、奇兵、马军先出,去营一里外,当前面布列。战锋队、驻队各持伏……” 朱铭正在讲解《武经总要》,已讲到军行次第篇。 一边讲解,一边复习。 张镗虽然读过兵法,但《武经总要》还真没见过。一来此书问世仅几十年;二来篇幅大读者少,书商不喜欢印这种。市面上很难买到,基本只有高级武将家中才收藏。 整部书皆用大白话写成,一看就明白,其实不用朱铭讲解。 这一篇的内容,除了行军次序之外,主要就是分清各个部队编制和旗帜。以及遇到不同情况,该举什么旗,怎么用旗帜传递消息。 只能死记硬背! 张镗拿笔快速抄录,并且照着各色旗帜又画了一份,还着重注明各兵种的数量和比例。 李宝听得有些发晕,他本来就讨厌读书,更讨厌死记硬背。他更适合一边打仗一边学,辨认旗帜也得在操练中记熟,直接看书学习对他而言太难了。 “相公,”李宝忍不住打断,“俺得空了,自己照着做些小旗不违禁吧?” 朱铭笑道“越小越好。” 白胜也听得头大如斗“俺跟李三哥一起做小旗,再用石子代替军队,按照书中所写摆出来。那样恐怕好记得多,直接看书是真记不住。” “此法甚佳。”朱铭觉得很容易记住,有点忽视了众人的感受。 又各自练武一阵,便已是半下午了。 白胜拿着钥匙出门,去州衙外打开民意箱,里面空空如也。 他回去跟刘师仁说“一封信都没有。” 刘师仁跑去找到朱铭“相公,州民或有疑虑,当自投一封以做表率。” 朱铭说“已经在准备了。” …… 暗中投靠朱铭的郭文仲,身为司法局的副科长,而且还在金州干了十多年,自然清楚有哪些典型的冤案。 这日下班之后,郭文仲悄悄前往郊外。 直至天黑,他来到一处民居,轻轻敲响房门“曾大郎,曾大郎……” “谁?”屋中传来声响。 “郭文仲。” “不认得,时辰已晚,你明日再来吧。” “阁下就不想着为母亲和妻子伸冤吗?” 屋里一阵沉默房门忽地打开“进来说话。” 曾大郎名叫曾孝端,家中还有一弟一妹。他让弟弟妹妹在卧室待着,给郭文仲到了碗水“你是做甚的?” 郭文仲说“吾乃刑案副开拆官郭文仲。” 曾孝端本来带着期望,瞬间变成失望“你一个文吏,帮俺翻不了案。” 郭文仲说“伱可知来了一位太守,是个仁爱百姓的好官。刚到地方,就让月河两岸的农民,都停止淘金回家春耕。又罢了花石纲,只按定额收土贡,还在州衙外设了民意箱?” “有所耳闻,许是沽名钓誉耳。”曾孝端道。 “若是沽名钓誉,犯得着得罪通判吗?”郭文仲问道。 曾孝端沉默。 郭文仲斥责道“为人子者,便有一丝机会,也当想着替母伸冤,否则何其不孝也!更何况,阁下的妻子也死得不明不白。” 曾孝端解释“俺也奔走过,却被打了好些板子。家中有弟妹要抚养俺不能再出事,须等他们成家之后再说。” “案子都过去六年了,再拖下去很难翻案!”郭文仲点醒道,“而且好官难遇,错过了这位,谁来为你做主?太守想做事就得破局,得翻个冤案立威,你家的案子必可办成。” 曾孝端左思右想,回屋拿来纸笔,问道“诉状写了递到哪个衙门?” 郭文仲说“投进民意箱中,最好是挑人多的时候去投。” 曾孝端快速研墨,提笔撰写诉状,运笔时手一直发抖,估计是心中怒火难以遏制。 城门已闭,郭文仲在城外客栈歇息,天刚蒙蒙亮就进城回家。装作啥都没发生,按时出门去刑案上班。 半上午,曾孝端带着弟弟妹妹来到州衙外,弟弟已经十五岁,妹妹也有十二岁了。因为命案,很难与人结亲。 投完信件,曾孝端兄妹三人,就跪在民意箱前等着。 “有人喊冤了,有人喊冤了!”早就安排好的托,立即扯开嗓子大喊。 喊了一阵,路人越聚越多。 州民明显都知道这个案子,有人觉得是冤案,对兄妹三人报以同情。有人觉得是铁案,对他们鄙夷至极。 “谁投信喊冤?”白胜、张镗、李宝等人,全部跑出来查看情况。 曾孝端说“金州西城县士子曾孝端,为母为妻伸冤,请求太守重新审理六年前的命案!” 白胜拿出钥匙打开民意箱,把诉状递给刘师仁。 刘师仁看完,说道“尔等随我进来。” 很快,兄妹三人被带到朱铭面前。 大致案情如下 曾孝端是个读书人,并且已经娶妻,结婚四年没有生子。某日,妻子悬梁自尽,曾孝端前去报官。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