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6章 【让吕家查吕家】 (第1/1页)

不管是文庙武庙,排名首先得政治正确,其次就是当权者的个人喜好。 众将把自己喜欢的名单交上来,朱铭看得是哭笑不得。 好多将领都没有文化,不知道古代良将猛将有哪些,大部分都按照杂剧戏文里的印象罗列。 朱铭干脆亲自动手,而且完全按照自己的好恶来。 主祭:姜太公。 陪祀:张良,诸葛亮。 十哲:管仲,孙武,白起,吴起,韩信,李靖,霍去病,孙膑,乐毅。 七十二将:李积,卫青,廉颇,李牧,王翦,周亚夫,郭子仪,慕容恪,王猛…… 按道理来讲,霍去病不该排进十哲,但架不住朱太子喜欢啊! 确定了武庙祭祀名单,朱铭又觉得武庙和军校,还是直接建在洛阳那边为好,免得今后迁都了又再折腾。 “把吕好问、吕本中父子请来。”朱铭说道。 白胜立即跑去殿外,一通吩咐又回来。 吕氏父子就在开封当官,被先后叫上马车,一头雾水往东宫而去。 因祖父、父亲被打为元佑党人,吕好问先被编管宿州七年,再被调去真州船场。好不容易混了个小官,又因触怒蔡卞,被编管阳翟十二年。 一个宰相子孙,就这样蹉跎半辈子。 亲爹都混得如此潦倒,吕本中作为儿子,自然也好不了多少。 赵桓继位,拨乱反正,父子俩被召回京城,刚走到半路大宋就没啦。 “太子召见,不知是福是祸。”吕好问忧心忡忡。 吕本中却颇为兴奋:“太子英明神武,善于任用贤能。今日召见,或许是要重用吕氏!” “难说。” 吕好问早已对仕途心灰意冷。 此人的性格四平八稳,而且是个“老好人”,跟吕家历代祖先一个样。 历史上,他既劝伪帝张邦昌迎立赵构。又责问李纲,这王业艰难的鬼世道,藏污纳垢再正常不过,你对那些人(被迫投金者)严刑峻法,众人惊惧还怎么合力做事? 最终两头不讨好,被张邦昌给弄死了。 “两位请跟俺来。” “有劳中贵人带路。” 父子俩来到东宫,见太子正在批阅文件,便立在门口静静等候。 不多时,二人被允许入内。 “拜见太子殿下。”父子俩作揖行礼。 朱铭微笑道:“坐吧。” 二人又拜谢,端端正正坐下。 朱铭拿起案头一本书:“前些日子回京,陛下给我看了此书,听闻是吕先生的大作。” “不敢当。”吕本中拱手道。 朱铭问道:“两位现居何职?” 吕好问回答:“回禀殿下,老朽在翰林院史馆,参与编修《宋史》。” 吕本中回答:“臣在开封府做户曹掾。” “这本《官箴》写得极好,可为天下官员准绳。”朱铭赞许道。 吕本中说:“书中所写,皆为吕氏历朝为官之总结。” 朱铭点头说:“极好。但‘待群吏如奴仆’,这句话我不敢苟同。” 吕本中提倡处理官事当如家事,对待君王要像对待父母,对待上司要像对待兄长,对待同事要像对待家人,对待吏员要像对待奴仆,对待百姓要像对待妻子。 吕本中解释说:“殿下也做过地方官,应当知道天下群吏,皆奸猾贪蠹之辈。许多年轻官员上任,本来是想清廉无私的,却往往被群吏诱导唆使,不知不觉就积小贪为大贪。然后官吏勾结,鱼肉百姓,吏治就此败坏矣!因此对待群吏,须谨慎防备,将其当做奴仆驱使,不可与之同流合污!” “吏员当中,也有廉洁之人。”朱铭说道。 吕本中却斩钉截铁:“绝无可能!即便大明朝廷,给一些公吏发放俸禄,但又怎么可能止住他们中饱私囊?他们如果不贪污,又怎么可能成为公吏?升都升不上去!而没有俸禄的私吏,他们如果不贪污,靠什么来过日子?” 说得好有道理,朱铭无言以对。 在古代,给所有吏员发俸禄,那是会把财政给拖垮的。 朱铭能够做的,就是把必要的吏员岗位,分成几个等级发工资晋升,甚至吏员可以升为官员。 这种有俸禄的吏员,已经被民间称为“公吏”。 而短期内需要执行繁忙公务,比如征粮征税的时候,拿工资的公吏又会招募临时工。这种临时工,则被民间称为“私吏”,朝廷要求杜绝但根本拦不住。 朱铭说道:“终究还是不妥,改为‘待群吏如学生’吧。学生不懂事,肯定会犯错,当官的就该像老师一样纠正。” 吕本中却说:“臣若是有那样的学生,定然将其逐出师门!” “不改?”朱铭问道。 吕本中说:“不能改。” 朱铭叹息:“如果不改,朝廷就不能帮忙推广这本《官箴》。” 吕本中说:“此书自能流传开来。” 朱铭还是很喜欢《官箴》的,书中告诫官员,不能贪图蝇头小利,否则必定变成大贪官。又说心里要有百姓,做官应当踏实做事,不能弄虚作假等等。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