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3章 北方逃人 (第1/2页)

好书推荐: 秦风飞扬

在大明肖首辅提出被后世称为“新经济政策”计画后,原本摇摇晃晃的大明经济发展多头马车,被强行套上强军政治的笼头,逐渐开始发力奔跑,至于黑沉沉的远方,是康庄大道还是万丈深渊,这谁也不知道了。 大明历536年11月,持续两年多的经济危机,终于快结束了,大明南方今年风调雨顺,粮食丰收,朝廷里各种安抚人心的举动和投入,今年也凸显出成效,至少从市面上看,失业人口逐渐减少,市场价格也开始回落。 反倒是北方,今年夏季发生大范围洪水,而后又是连月大旱,导致今年的收成基本绝收。尤其是与大明对峙的黄河一线下游,原本民众生活就比较贫苦,在粮食基本绝收的情况下,北虏山东和河南等地的官员为了考评,依然上报丰收喜讯,并按照摊丁入户的税收政策横征暴敛,导致逃人逐渐增多。 一开始流民们是想到顺天府谋口饭吃,毕竟大城市里还有做工机会,可惜在各省劝返大使的号召下,流民们携家带口的北上,却被软磨硬泡、甚至武力威胁下又回乡重新创业,不对,重新就业,可惜官场上的事可以糊弄,老百姓的肚子糊弄不了,饿了,就要吃饭,本地没饭吃,肯定要到外地去转转。 去北方困难,那就向南走好了。于是乎,先是靠近黄河的北虏民众开始少量冒险偷跑出去,看到南方尽管条件不是很好,至少不会饿死,有些个青壮年开始反向回老家,准备带家中妇孺一起去南方。 此时的黄河,从元代开始,不断变更出海口,先是夺淮入海。大明在南方稳住阵脚后,黄河出海口还在淮安府内,随着南北双方在江淮一带不断争夺,水利维修基本废弃。大明历278年,也就是先安宗皇帝即位两年后,在上游将近两个月的降雨后,黄河从郑州一带开始溃口,经过近一年的浸泡,最终积累的泛滥区洪水,在徐州以北,灌满微山湖后,夺海州府北侧的绣针河入海。后来,黄河变道之后的水流,基本上也成为南北分界线。 大明历536年11月29日,临晨五点,太阳还没升起,徐州要塞区以北70公里的黄河滩边上,黑沉沉的天空下,薄薄的秋雾,一层层的在地面上滚动,收割完毕的田野上,黄色的土垄,加上没有割干净的小麦梗,看起来分外荒凉。 秋季的霜降刚刚开始,秋后的昆虫基本上已经没有鸣叫声再出现,反倒是雾中黑乎乎的身影,踩踏着干枯的土垄和田埂发出连续不断的咔嚓声。 距离河滩不远处,有个叫陈家驿哨所的一个警戒点,只不过还是大明漫长北方防御线上一个非常不起眼的前出哨所,要不是此处滩头平缓适合渡河,这个警戒点早就被取消了。 作为一个什级别的小警戒点,驻兵11人,这么早的时辰,两名执勤的哨兵,只有年轻的还在坚守,老一点的士官靠在土墙边上的避风处睡的正香。 由于这段时间,北方逃人特别多,陈家驿哨所前一阵子被惊吓的人人不敢睡,三班倒连轴转警戒,生怕有北虏混进来,后来时间长了,一直平安无事,也就松懈下来。 尽管哨所长多次向上级反映今年的逃人特别多,建议增加人手加强警戒,或者起草条例,将这些逃人遣返,免得造成南北纠纷,一开始上级还敷衍几句,等到了后来,每次建议都会得到一样的答复,上官们正在请示京师,有批复下达前按现有规定执行。 这不,昨天上半夜,又有十几个北方逃人到了南岸,用德律风报告上级之后,答复曰,因天黑难辨,陈家驿哨所先行安置,第二日再械送回后方阵地甄别。 什长没办法,只能先简单搜身,再询问记录籍贯姓名之类信息,最后提供点高粱饼子和凉白开,让这群逃人吃完之后,先在预备寝室里安顿,门口还放了个两个哨兵警戒,这一宿折腾下来,哨所里人人人困马乏,也难怪执勤的老兵困顿的不行。 年轻哨兵听到声音,以为又有北方逃人过来。按照规定,如哨所发现不明人员接近,应先大声要求对方停止,然后询问口令,两遍不答,就应拉动枪栓对空进行警告性射击,并且吹哨报警。 由于前面按照这个规定执行过几次,每次都是北方逃人,反倒显得有点大题小做,尤其是昨天上半夜值勤的新兵居然对空鸣枪,被哨所长发现又是虚惊一场后,还被当着众人面狠狠的训了一顿。 于是乎,下半夜值勤的这个新兵按照条例执行警戒的欲望被降到了最低,只是直起身来,然后探头让靠近哨所的这帮子人停下来,连喊了两遍,发现靠近的人丝毫没有停下来的意思,反倒跑动起来。 新兵正在犹豫,是不是用力拉动枪栓,吓唬一下来人,就发现黑影已经扑了上来,头一偏,一根重物狠狠的敲在年轻士兵的肩膀上,就听咔嚓一声,年轻士兵的锁骨断裂,人只来得及低呼一声就疼得昏了过去。 背靠着土墙在下面睡的正香的老兵一个激灵,原本拢在袖子里取暖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