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部分 (第1/4页)

平时少见人影的校军场,此时旗帜飘扬,鼓角喧天,东、西、北三面,全由盔甲鲜明的御林军列阵把守,仅余南方一面,由衙门中的差役列成一线守护,将涌近的群众拦挡在场外。

这座校军场,东西长六百丈,南北宽有二百四十丈,北面搭有一座高三丈,长九丈,宽六丈的校阅台,两侧各有一座高一丈五,长宽与校阅台相同的观礼台,这三座高台皆由锦衣佩剑的皇家侍卫把守。在校阅台的前方五丈,有一根高九丈的旗杆,上面悬挂着一面代表帝王的黄缎九龙旗,一见这面旗,连北京的寻常百姓皆知,今天大明皇帝将亲临校场。

然而,今天这里既不点兵,也不拜将,却要选拔今年的武科状元。已有消息传出,最有希望夺魁的,竟是前天刚刚张榜公布的文科状元。传言此人年仅十五岁,长得如同转世金童,而且已与当朝的七公主定了亲,难怪北京城内的居民要倾城而出,谁不想见见这位传奇人物呢。

在人们的等待中,校阅台上终于出现了黄罗伞,说明当朝天子已经就位,比武即将开始。果然,军阵中一连响起九声炮响,三军随之山呼万岁,徐王爷尊旨宣读科考规矩后,宣布武科考试开始。

武科考试不同文科,更不同于江湖比武。试题分文题和武题,前者考的是应试者行军打仗的兵阵策略,后者考的是应试者的临阵武艺。由于昨天已考过文试和武试的初选,因而今天参加武试的只有已通过初试的百名武举,主要考验应试者的马术、箭术和常用兵器。

首先考的是马术,应试者在监考武官的指导下,依次纵马跨越各种障碍,不落马且用时最短者胜。整百名应试者,除了少数几人半途落马外,其余尽皆顺利通过,只是时间或长或短彼此不同。最后一名登场的,是一白马白衣少年,不知是谁喊了一声“文科状元出场了,快看哪!”这下可好,本来就不平静的校军场,一下子变得更加热闹起来,“加油!”的呼声此起彼伏,响彻云霄。

场中的白衣少年不负众望,人如龙,马如风,风驰电掣地一气掠过十六道障碍,没入对面的军阵中。场外的人只觉得人马的动作轻、快、美,只有少数内行人发现其中大有蹊跷。

既使是大宛名驹,也不可能跳高三丈,跨步六丈,何况白衣少年骑的只是一匹中等蒙古骏马。可是,他们心中虽然觉得奇怪,却无法说出究竟有什么不对,因为人马是在众目睽睽中飞越而过的,根本不可能使诈作弊,所以只好在心里嘀咕了。

其实,只有白衣少年一人心里明白,自己刚才不是人骑在马上奔驰跳跃,而是人提着马完成各种动作。在他的手中别说是一匹品种不错的蒙古骏马,就是一头快要老死的笨牛,也照样能比千里马跑得快,同样也能拿第一。

第二场考的是箭术,应试者依次在百步距离上,挽弓三射靶垛,射中靶垛中央红心多者胜。几轮下来,近百名应试者中,竟有二十六人三中红心,于是,场外的众人开始为白衣少年担上了心。

白衣少年终于又出场了。进场后,也不知他对监考武官说了些什么,只见那武官招上四名随从,将靶垛向后移了二百步,难道他能射中三百步外的红心?观众见情议论纷纷,百步穿杨已属神箭手,在三百步外射中杯口大小的红心,别说见,连听都没人听说过。

随着白衣少年张弓引箭,全场一下子突然静了下来,万众下意识地屏住了呼吸,睁大了眼睛。耳听“铮”的一声弓弦震呜,箭出如闪电,尖锐的划空声震人心弦,沉重的箭垛向后一挫,箭并未留在靶上,而红心正中一个小洞上,还留有几片残羽。

验箭官犹豫片刻,突然急挥红旗,发狂地喊道:“神箭穿垛,红心正中!”四周随之响起疯狂的欢呼。

白衣少年从容搭箭,第二支狼牙破空飞去。

这支箭,由原洞射入,但是并未射透箭垛,原来他已先做了手脚,箭头被他运内家真力,硬将铁尖变了形。验箭官站在箭垛前发呆,好半晌方一蹦而起,像是被人踩了尾巴的小狗,狂舞着手中的红旗,尖叫着喊道:“红心!红心!连珠穿孔!”

四周响起了山洪般的吼叫,校阅台上一阵骚动。黄缎伞由台上移下,被一大群人护捅着,向箭垛奔去。他们先看了看留在靶垛上的第二支箭,随后又在靶垛后五十步的地方,找到了第一支狼牙箭,竟有三分之二没入坚硬的地面。

场内外欢呼呐喊声雷动,军营中鼓角齐呜,白衣少年待箭垛前的人群散开,瞄准靶心,“嗖”的一声又射出了第三支狼牙箭。这一箭,射得与前两箭不同,箭速慢了许多,在临近靶垛时,已变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