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6部分 (第2/4页)

。贤俊先生是一位散修,平日很注意搜集巴原上的各种仙家逸闻,对巴原九丘也做过一番考证。

九丘中有八座神山,分别名为赤望丘、孟盈丘、武夫丘、树得丘、神民丘、黑白丘、参卫丘、昆吾丘。至于最后一座神山,竟然没有名字。也许它最初是有名字的,却在传说中散佚,后世仍只流传着巴原九丘的说法。

对于绝大部分民众而言,巴原九丘皆是飘渺难寻之地。但飘渺难寻并非绝对寻不到,如今的巴原上,地点很明确的神山有三座,便是赤望丘、孟盈丘与武夫丘,亦是最强盛的三派宗门道场所在。

至于另外五座有名之丘和一座无名之丘,众人却不知在何地,也许只是仙家传说吧。偏偏在这百川城外的大江北岸,有这么一座山名叫黑白丘。但与其他的崇山峻岭相比,这黑白丘未免太不起眼了,山种很多白色的岩石裸露,上面布满了黑色的纹路。(注:后世人称水墨石。)

具备这样特征的岩石,巴原上其他地方也有。古时的地名都很简单,在别处也能找到黑白山、黑白岭一类的地方,众高人难以相信这里就是传说中的神山,很可能只是恰好重名。重名亦是一种线索,有不少高人都曾到黑白丘搜寻过,只是当做一种探佚之举,并没有抱太大期望。这么多高人都没有找到任何线索,后来也就没人再这么干了。

但今日果然有仙家洞府出世,使贤俊意识到,这里非常可能就是传说中巴原九丘之一,因为古时确有仙家在此开辟洞府修炼。(未完待续。)

ps: 今日晚间还有一更!

057、三人行(上)

云起不禁连连点头道:“看来此黑白丘应就是彼黑白丘,传说中的巴原九丘终于可以确定第四处了,没想到它就在这么显眼的地方。”

古令解释道:“此地如今显眼,但当年可不是这样。想想那夔龙成仙的年代,犹在盐兆入巴原之前,那时巴原上还是一片蛮荒,根本就没有什么村寨城廓,只有一些野民部落而已。那夔龙号称大江王,将洞府修建在江边也很正常。我们方才在元神中所见的夔龙,其纹路也是黑白两色。”

贤俊又说道:“在我看来,巴原九丘如今不仅可以确定四处,而且已能确定第五处。”

云起很感兴趣地问道:“那第五处在何地,巴原各宗门高人皆不知,您怎么能确定?假如真有线索,我们不妨结伴再去查探一番。”

贤俊突然笑出了声:“那个地方,没人比云起道友更熟。我认为传说中的参卫丘,其实就是如今的步金山!”

巴原上关于参卫丘的传说,根据贤俊先生考证,最早就流传于西北一带,而步金山就位于巴原的西北方位。“参卫之丘,众仙居之。院中仙山,门前碧海。”——这是古时流传下来的民谣,充满了神秘的想象。如今回头看,这完完全全就是对步金山小世界的描述。

云起不禁连连点头道:“贤俊道友真是博闻广识。如此看来,今日之步金山应该就是古时之参卫丘。世间众高人在寻找传说中的神山,而我就出生在那里,却向往着传说中的人间大世界。”

贤俊先生谦虚道:“不敢称博闻广识,我是散修出身,平日爱好搜集各种仙家轶事,行游各地时也多有留意。对传说中的巴原九丘当然很感兴趣,所以才会了解得多一些。……如今九丘已知其五,却不知另外四座神山在何处,或者是否真有?”

其实巴原上还有两座神山亦的确存在,就是树得丘和神民丘。树得丘之秘,只有极少数人知晓;而神民丘上有古时炎帝行宫。只有虎娃去过,还见到了那里如今的主人瑶姬。至于昆吾丘与最后一座无名神山,就连虎娃亦不清楚它们在何处。

三人继续前行,在一处山丘环绕的小谷地中,发现了一座石屋。说是石屋,其实就是一块一丈多高、被削凿得方方正正的大石头,一面开有一个门洞,里面黑乎乎的看不真切。三人在数丈外停住脚步,古令点头道:“这才是当时巴原上的建筑!”

在那条夔龙开辟洞府的年代。巴原上只有蛮荒部落,根本就没有他们方才所见的那种房舍。房舍楼阁,如今随处可见,但那也是漫长的年代中无数人智慧经验的传承与总结,并不是凭空出现的。

在盐兆进入巴原之前,巴原上没有今天的各种建筑,蛮荒部落要么寻天然的岩洞而居,要么就搭建一些简单而粗糙的棚屋。在遥远的中华之地曾有传说。上古时有圣贤号有巢氏,教会了人们筑屋而居;又有圣贤号燧人氏。教会了人们如何生火、用火。

在上古时代的巴原,就算是最强大的部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