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部分 (第2/4页)

征的时间尽量往后挪一点儿,做到恰到好处就行。下官在行军的时候,也会掌握好分寸的,尽量让我们归德卫的军队晚一些到达京城。说实在话,我们归德卫的儿郎,保家卫土那是没话说,可是去和鞑子拼命,那么多拿军饷的战兵在前面顶着呢,犯不着让我们这些苦哈哈的军户去拼命。”

“最好的结果,那就是我们归德卫的军队到京城就这么去晃一圈,也算是尽到了我们的责任。不过,下官丑话说在前头,万一真的要和鞑子打仗,下官也就不想着立什么功劳了,只想着尽可能多的把我们归德卫的儿郎给带回家,到了那个时候,赵指挥可不要怪罪下官啊!”

听了吴世恭的这番话,赵铭和身边的那几位武官对看了一眼。吴世恭的那番话说的太透彻了,不过,也确实说到在座的各位武官的心里去了。

沉吟了一会儿,赵铭开口说道:“这次让吴千户领军,勤王的儿郎们就是应该听吴千户的命令的。不过吴千户也要遵守承诺,把儿郎们尽可能多的带回家。在这里,本指挥就代表在座的各位拜托吴千户了。”

见赵铭答应了自己的第一个要求,吴世恭是十分地满意。至于赵铭没有回答关于拖延出征日期的问题。吴世恭和赵铭那是心照不宣。赵铭的沉默就是一个回答。

吴世恭接着说道:“第二个要求就是:赵指挥分配给我们千户所六百名勤王兵丁的名额。下官保证抽调出来,也绝不含糊。但是,下官还养着些家丁护卫,这次也将一同出征。望赵指挥批准,也要把他们的给养给算进去。”

“到底有多少人?”赵铭好奇地问道。

“三、四百人吧。”吴世恭回答道。

吴世恭的回答,让在座的这些人都倒吸了一口冷气。这些人当然明白,吴世恭口中所说的“家丁护卫”,其实就是吴世恭的亲兵。虽然他们都知道吴世恭有钱,吴世恭也花了大价钱养了些亲兵。但是他们都没有想到,吴世恭养了这么多的亲兵。

而之所以吴世恭向赵铭坦白这些亲兵。主要是因为吴世恭感觉到:自己如果只率领自己千户所的六百名心腹兵丁的话,可能会压不住从其他千户所抽出来的九百名兵丁。

再说,如果现在的吴世恭有六百名骑兵倒也没有什么问题了。万一有了什么危险,吴世恭完全可以利用马匹的速度,抛下那些炮灰,让所有的骑兵都逃之夭夭就行了。

可是现在的吴世恭只有五百名骑兵。所以这次出征,吴世恭必然要抽调出一些步兵。可是步兵的移动速度太慢,二、三百名步兵如果面对鞑子的骑兵的话,那简直就是一盘菜。

因此,这次吴世恭就想着带领五百名以上步兵,让这些步兵结成方阵以后,至少有了自保的能力。可是吴世恭要带出的骑兵数量也不能够少。

所以,最终吴世恭决定带出的兵丁数量,就要大大多余赵铭安排抽调吴世恭这个千户所的,六百名兵丁的数量了。吴世恭就想着:通过多带自己的心腹兵丁,来提高自己兵丁在战场上的生存概率。

不过这么一来,吴世恭多养兵丁的行径,就完全呈现到赵铭以及归德府官员的眼中了。为了消除一些后患,吴世恭就索性把事情做到明处,把自己多养的兵丁,说成了是自己的家丁护卫。

对此,吴世恭是盘算着**不离十,赵铭肯定会答应下来。归德卫在巡抚大人和监军大人的要求下,还能够多出一些兵丁来,对于这种好事,作为归德卫指挥的赵铭怎么会愿意拒绝呢?

果然,赵铭很干脆地同意了吴世恭的要求。不过,赵铭的这个同意正中吴世恭的下怀。因为赵铭的这个同意,其实已经把吴世恭多养的那些兵丁的名义,从程序上给半合法化了。

吴世恭又接着说道:“第三个要求就是:这次勤王的兵丁,他们的给养,还有万一他们有什么伤亡以后,那些烧埋银,赵指挥也一定要安排好。”

“这个肯定也没有问题。本指挥已经和府尊大人商议过了。这次勤王的兵丁,每人都先发给一两银子的安家费。如果有什么伤亡,那烧埋银,吴千户也不用担心。府尊大人已经向归德府的各位士绅有求捐献了。至于给养,吴千户那就更不用担心了。粮草和运送粮草的骡马大车,府尊大人也会安排妥贴的。再说,吴千户这次勤王的行军路线,是先到济宁,再沿着大运河到达京城,那运河两边都是储存着漕运的粮食,那些粮食,供应给我们这些勤王的军队,也是天经地义的。到时候,府尊大人也会安排好相应的公文,让吴千户带在身边的。”

见满足了自己所有的要求,吴世恭也没有其它的问题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