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部分 (第2/4页)

面,吴世恭也和自己的妻子和儿子又见了四、五次面。他们都盼望着这样的日子永远地继续下去……

秦良玉带着儿子马祥麟快马加鞭地赶到了通州大营,没想到他们是焚心似火,其他勤王军队的带兵官员却姗姗来迟。等到所有的官员都来到的时候,时间已经过去了六、七天了。

这次主持商议的是,被崇祯皇帝重新起复的孙承宗。等到所有的官员都来到以后,孙承宗立刻把官员们聚集在一起,商议起当前的形势来。

现在,皇太极率领的后金军,他们的军事目的已经基本达到了,除了抢掠了大量的财物以外,这次入关,他们更掠夺了关外稀缺的大量的人口。

更为主要的是,后金军完全摸清了明朝这个纸老虎的虚实情况,也对明朝军队的战斗力有了直观的了解,也就是说,后金军认为明朝的军队在野战中是不堪一击的。这让后金军从上到下都是信心大增,也从内心中,对皇太极的英明领导和准确判断感到了由衷地佩服和崇敬。

既然目的已经达到,皇太极便命令后金军的主力陆续地撤出关外,见好就收了。不过,皇太极还是让四大贝勒这一的阿敏,率领他的镶蓝旗,驻守在关内的被后金军抢占的滦州、永平、迁安、遵化四城。

皇太极让阿敏驻守在关内四城,所用的理由也很是冠冕堂皇的。他对后金军上下说:是为了保障后金军以后可以自由出入关内关外。

不过,作为杰出的军事统帅,皇太极当然明白只靠阿敏镶蓝旗的这支孤军,面对源源不断来夺城的明军,是很难守住的。

但是,皇太极这样做却是有着一箭双雕的目的的。首先,他想把永平四城作为筹码和明朝朝廷谈判,让明朝朝廷承认后金是和明朝并立的一个国家。

说到这里,笔者就有些好笑。后金的政权早就成立了,也是有相当的实力,在关外又有这么大的地盘,那现在自己想要立国那就立吧。可他们却迟迟不肯立国,还巴巴地求着明朝来册封他们立国,以显示他们立国的合法性。这是什么啊?这不说明了,到了现在,后金的那些掌权者,面对明朝的时候,还有着深深地自卑感吗?

而一箭双雕的另外一个目的就是,消弱阿敏的镶蓝旗的实力。在四大贝勒中,其他三大贝勒都是亲兄弟,只有阿敏是堂兄弟。

而皇太极见自己的威望树立起来以后,就要把八旗的权力尽量的收拢在自己的手中,而作为血缘比较远的阿敏,正是一个很好的开刀对象。因为动阿敏,其他的俩大贝勒不会联合起来反对皇太极的决定。

可明朝朝廷肯定不会让永平四城握在后金军的手中,因此,让重新复出的孙承宗主持调度所有的勤王军队,早日夺回这永平四城。

可是当孙承宗让在座所有的官员拿出个夺回永平四城方案的时候,那些官员都是一言不发。这个时候,谁作声谁就是个傻瓜了。而孙承宗也不好太过相逼,因为这些领军的官员大多数都是文官。

见到那些官员都做起了泥菩萨,秦良玉看不下去了。她愤然站起身,很不客气地大声说道:“永平四城在鞑子手中,那简直就是大明之耻,朝廷之耻。让老身的儿郎为先锋,去夺那永平四城吧,你们慢慢率领大军来支援老身吧。”

听了秦良玉不客气的话,那些久经沙场的老官僚显得是充耳不闻。再说这些官员也没有办法计较。不提秦良玉的赫赫战功,也不提秦良玉不客气的话确实有道理,光是秦良玉的身份,就比在座的绝大多数文官的身份高。

要知道,虽然秦良玉是个武官,而那些官员大多数都是文官,可是文贵武贱的传统却在秦良玉的身上却是行大不通的。因为秦良玉还有个身份,就是被皇帝册封的二品诰命夫人。

见到场面有些僵,孙承宗立刻打起了圆场,他笑着对秦良玉说道:“马夫人真是老当益壮啊!朝廷一直把您当成柱石。有马夫人出马,永平四城光复将指日可待。本官这里承诺,马夫人要朝廷有何支援就尽管提。”

面对德高望重的孙承宗,秦良玉倒不敢怠慢,她向孙承宗行了一个礼以后,对孙承宗说道:“孙太师客气了。老身其他的要求,无非是一些骡马钱粮。孙太师熟懂军略,老身也放心得很。就是伴随老身到京城的一支河南军队,老身是看着不错。望孙太师允许,让这支军队随同老身一同为先锋吧。”

孙承宗立刻看向了在座的河南巡抚和河南监军肖公公。他们俩对看一眼,肖公公有些疑惑地问秦良玉道:“那支军队的领军大将为何人呢?”

秦良玉一看问话的是个太监,就仰起了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