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部分 (第2/4页)

行山从扬州回来以后,将成为商行的大掌柜。

而张学斌作为吴世恭的师爷,他主要负责一些官场上的事。不过吴世恭想把这个部门独立出来,以后也会做一些结交官绅和外交方面的事。但是现在因为也只有张学斌一人,所以这个部门的成立还要慢慢来。

吴世恭还从最早到吴世恭这里教书的童生中,挑选了一名叫何太允的,让他负责教化司,主要就是教授兵丁和孩童读书识字。

比较自由的是智能,他带着一些吴世恭搜罗来的大夫和郎中,以及智能自己教授医学的一些徒弟和吴世恭送过去的兵丁,成立了一个医药司。

不过,智能并没有成为医药司的负责人。他竟然在大营边上的山上,修了一座小庙在里面修行。而吴世恭那几位信佛的夫人也竟然为这小庙的建造捐了不少银子。对于这种情况,吴世恭也只能够苦笑摇头。

而在吴世恭和扬州盐商祈家的僵持过程中,祈家的掌柜王密不好受,可其实吴世恭这里也很不好受。作为他最大的收入来源,吴世恭这里已经几个月没有得到盐货的供应了。而到了现在,吴世恭的存活也都快要用完了。吴世恭就盼望着袁行山从扬州给他带来好消息了。

盼星星盼月亮,袁行山终于回来了。可当吴世恭问了袁行山情况以后,他的神色十分古怪,说出了一个让吴世恭感到匪夷所思的结果来。

袁行山告诉吴世恭:这次他到了扬州以后,见到了陆间辰和陆家家主陆间寅。他们告诉袁行山,陆家已经被收去了手中的盐引,被挤出了盐商的圈子,不能够再向吴世恭提供盐货了。至于是什么原因导致陆家被挤出盐商圈子的,陆间寅和陆间辰也没有说,出于忌讳,袁行山也没有问。

不过,现在的陆家手里,还有一个小盐场和几十条运盐的船,陆家向袁行山提出,要把那个盐场和船送给吴世恭。当然,吴世恭也要满足陆家的几个条件。而到底是什么条件,陆间寅和陆间辰也没有说。

不过,因为事关重大,陆家要求吴世恭亲自到扬州去跑一趟,和陆间寅和陆间辰详细面谈。

这种天上掉下的大好事,反而让吴世恭他们都犹豫了起来。所有人都知道,那陆家既然肯花那么大的代价,所提出的条件肯定是很不好办的。

到了最后,还是吴世恭毅然拍板,就去一次扬州。这胜负险中求,有了便宜,那是不占白不占。最多到时候发现自己做不到,拒绝了陆家的条件而已。这次去扬州,吴世恭决定无论如何都要带些盐货回来。

第二百零五章历史名词

紫禁城内一片肃然,崇祯皇帝仔细地看着面前的两份奏章。一份是三法司对陕西三边总督杨鹤的判决书。另一份就是杨鹤的儿子杨嗣昌的替父代罪的奏章。

当崇祯二年,陕西三边总督杨鹤上任以后,发现陕西全境农民造反风起云涌。因此,杨鹤就提出了要朝廷提供钱粮,对陕西的受灾老百姓赈灾的请求。

杨鹤的理由就是,杨鹤把农民起义看作了一个很严重的社会问题,他是从比较长远的观点,为朝廷出谋划策的。杨鹤主张要把钱花到招抚赈济上面去,帮助农民复业。这样做不仅可以弭患消萌,而且农民安排既定之后,政府还可以继续征收赋税,所以说“利莫大焉”。

如果一味主剿,把钱用于军费,不仅无法恢复社会生产,花掉的钱也不能通过赋税形式收回来,而且他自己的经验也证明,不解决农民的生活问题,参加起义的人势必越来越多,剿局既不易结,后患也更加严重。这就是杨鹤建议以抚为主的主要原因。

应该说,杨鹤的主张很有道理,崇祯皇帝也拨发出帑金十万两赈灾以支持杨鹤的主张。

但是,杨鹤的招抚赈济的主张很快就破产了。主要原因有两条:一条就是因为没有后续的赈灾钱粮支持,很多已经招抚的造反农民旋抚旋叛;

另一条就是因为鞑子入关,陕西派出了到京城的勤王军队,导致陕西的官府手中,只有很少的朝廷军队对农民造反军队进行围剿。再加上那些勤王的兵丁的逃亡后,投入到农民造反军队中去,使得陕西农民造反军队的势力更加庞大了。

当然还有其他原因,例如主剿派官员的杀降行为等。但是不管怎么样,杨鹤的主张是彻底破产了。而接任杨鹤陕西三边总督的是,在剿灭农民造反大军时,屡立功劳的洪承畴。

另外提一句,洪承畴上任为陕西三边总督以后,通过血腥的手段镇压和不让粮食流入到农民造反军队活动区域的方法,有效地把陕西的局面平定了下来。

而那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