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部分 (第2/4页)

,还有兵部、户部的几位堂官。

见到周延儒以后,崇祯皇帝立刻就言归正传,问道:“今日辽东来奏,在大凌河城,奴酋已集结大军进犯,众位爱卿对此有何看法。”

无论如何,作为首辅的周延儒也要先回答崇祯皇帝的提问:“皇上,这孙阁老深知军情,当初其建议之修筑大凌河城,也必虑奴酋阻挠,也必有方略应对。而内阁对此事也有商议,以为尊孙阁老方略为上。正所谓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让孙阁老随机即可。”

周延儒的回答十分滑头,并不肯把责任承担在自己的肩上。对于周延儒来说,在这件事上,保有一个模棱两可的态度才是上策。如果孙承宗胜利了,作为首辅的他,肯定也有运筹帷幄的功劳;万一孙承宗失败了,那战败的罪名也将由孙承宗自己去承担。

可是周延儒的回答,让崇祯皇帝有些不满,他接着问道:“那内阁众位大学士,也就这么袖手旁观不成。”

见到崇祯皇帝有些生气了,周延儒接着说道:“并非如此。这战局之变化,中枢不在临场,难以判断。可中枢也将对辽东确实支持,那也无非钱、人二字矣。”

“哦?周爱卿可否详述?”

“这钱嘛,为了天下长治久安,还得加征辽饷。这人嘛,辽东军势诚有孙阁老谋断,可中枢也要为那不可言事之备。长城各关隘及京辅之守备固然紧要,也要集合各方兵马,做好随时出关,救援大凌河城之备。”

听了周延儒的侃侃而谈,崇祯皇帝的脸色缓和了下来。他点点头说道:“周爱卿之言是老成谋国。可朕有一疑问,那辽饷再征,那黎民岂能负担?”

其实从万历皇帝那时候起,为了和辽东的后金军作战,明朝朝廷一直向老百姓加征着辽饷,后来更因为明朝朝廷的财政困难,这临时性加征的税收,已经快要变成长期性的税收了。

见到了周延儒在一直出着风头,一旁的温体仁就说道:“皇上仁慈,心寄天下万民。可长痛不如短痛,为这明朝万世基业,也必行此举。等平定奴酋后,皇上也可免去税收,以显皇恩浩荡。”

“善!温爱卿所说有理啊!”崇祯皇帝立刻接受了温体仁的意见。其实崇祯皇帝就是这么个性格,即想着做些违反儒家道德规范的事,又不愿意把这种事,从自己的嘴里说出来。就是标准的既要做婊子,又要立牌坊。而对于崇祯皇帝的这个性格,他身边的那些大臣其实早就摸透了,所以这次温体仁就代着说出崇祯皇帝的想法,以讨取崇祯皇帝的欢心。

但是这些大臣不知道的是,崇祯皇帝还有一个性格,如果当那种提议造成不良的后果以后,他立刻就会翻脸不认人,动用雷霆手段惩罚那些提议的大臣。

所以说,如果那些大臣现在知道崇祯皇帝有这个性格的话,可能他们在用这种方法讨取崇祯皇帝欢心这事上,会三思而后行吧。

第二百二十七章勾心斗角

相对于那些老奸巨猾的大臣来说,崇祯皇帝还是显得有些稚嫩的。被这些大臣的话语三捧两捧之下,崇祯皇帝就被哄得十分开心。

但是那些大臣倒也不是真的哄骗崇祯皇帝。因为在明朝各个官员的认识中,关外的后金虽然野战的实力是很强大,但他们攻坚的能力就很薄弱了。

在以前的明金战斗中,明军仅有的几次胜利,都是在守城战中获得的。而明军失守的那些坚城,也都是被后金军派出的内应,从城内给打破那些城池的。硬碰硬地攻下明军防守的城池,在以前的后金军,一次成功的战例都没有。

而这次由于在孙承宗的组织下,明军已经基本上修造好了大凌河城,所以对于后金军的来犯,所有的官员都并不怎么担心。

在这些官员看来,只要后金军在城下被大将军炮一轰,再加上后金军的兵丁,也要忙于农事,不能够长期动员作战,所以后金军一定也会在大凌河城碰一个头破血流以后,丢盔弃甲地败回去的。

可是这些官员没想到的是,后金的上次入关,在关内抢掠了大量的青壮劳力,他们都成为了后金旗民的包衣奴隶,为着后金耕种着土地,所以现在的后金,并不缺乏耕种农田的劳力。也可以为长期围城提供充足的人手。

还有,作为一个优秀的军事统帅,皇太极也认识到了后金缺乏攻城手段的弱点,他也改变了作战方式,把攻城改成了围城,再辅助以围城打援,以消灭明军的有生力量。

应该说,皇太极的这个战术改变,不仅出乎了明军的意料,也被一些后金军的兵将所反对。因为在那些后金兵将看来,骑马战斗那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