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4部分 (第2/4页)

万多两的银子、铜钱和粮票。而看这形势。总从存款额可能将会超过八万两。

见这情形,付文斋立刻趁热打铁,他把来投的流民代表带到各地四海钱庄门口,让他们亲眼看看汝宁军上下踊跃救助他们的行为。并且宣传局还编写了大量的宣传资料,传播到了每一位投靠汝宁军的流民的耳中。这使得所有的流民立刻融入到了汝宁军这个大团体中了。

其实这时候汝宁军的财政也没有到了一定要借款的地步。但是为了做戏做全套,汝宁军还是在四海钱庄以汝宁府盐货收入做抵押。并以年息一分的利息借银二万五千两。

这笔借款除了还掉了以前向其他钱庄和士绅相借的近万两银子以外,还还掉了吴世恭从内宅里相借的三千两。不过从经济上计算,这次借款其实是吃亏的。

如果放在四海钱庄内,就可以用年息二分放出去贷款。更可气的是。当赵如雅她们拿到还回来的三千两银子以后,她们立刻计算了一下,接着毫不犹豫地把这笔银子存入了四海钱庄,去吃五厘的利息了。这使得后来知道结果的吴世恭被气了个半死。

不过此次事件的后续影响相当大。首先就是使得汝宁军的财政更健康了。吴世恭个人和汝宁军的财产也分割得更清楚。

而且这次首先出现了汝宁军这个政治团体向四海钱庄借款的先例,以致于后来出现了国债这种金融形式,国家信用的概念也被逐渐地建立起来了。

其次就是一下子加强了汝宁军团体的凝聚力。要知道,一个团体的凝聚力不仅仅需要给予那些团体成员享受团体的福利,有时候团体成员共同为这个团体目标奉献的时候,更能够激发起团体成员的凝聚力。

在救助流民这个高尚的旗帜下,不仅是汝宁军的成员,连汝宁府和归德府的很多士绅、百姓都踊跃地到四海钱庄储蓄。这一下子就把汝宁军在归德府和汝宁府的民众根基扎得更牢固了。

最后就是储蓄这种金融新业务一下子得到了推广。虽然一开始的时候,到四海钱庄储蓄的人基本上都是抱着做慈善、献爱心的想法。可是随着以后他们拿到了利息,立刻就发现了储蓄的好处,以致于在很短的时间内养成了储蓄的好习惯。

而四海钱庄也凭着这个新业务的开展,在短时间内聚集了大量的资金,在以后逐渐成为了一个金融巨无霸。而储蓄业务的成功开展,也使得吴世恭他们对开展其他金融业务大增信心。再加上又有了大量的资金,所以很快证券、保险和期货都在汝宁军的主持下开展起来了。

而付文斋也凭着这次出色的危机公关,立刻被吴世恭提拔为宣传司的司长。而刚才正是吴世恭接见并宣布了付文斋的任命。

顺便说个花絮,在这次储蓄事件后,邓启帆主持的内书房向下打招呼,要禁止《喀秋莎》的传唱,因为毕竟要避讳,那位“喀秋莎姑娘”可能是吴世恭大人的女人呢。

可是根本就没有人来理睬这个招呼。这时候,《喀秋莎》这首歌已经成为了汝宁军中传播最广的“爱国歌曲”,而见到屡禁不止,吴世恭的态度又是不置可否,邓启帆他们最后也只能够无奈地作罢了。(未完待续。。)

第四百一十五章皆大欢喜

身处巨大的幸福中的付文斋还是有些眩晕,以致于他踏下台阶的时候差一点踩空摔倒,而他身边的常猛连忙上前扶住了他。

站稳以后,付文斋连忙笑着行礼道:“多谢常管家了。学生太高兴有些失态啦!”

“无妨!无妨!”常猛连忙还礼,并且强颜欢笑道,“以后小的也需要付大人多多帮衬呢!”

心神激荡中的付文斋并没有听出常猛话中与往日有些不同,他连着向常猛作揖几次后就高高兴兴地告辞了。

在前些日子,吴世恭派人向侯老太爷和叶忠提出了建立济民垦荒商行的构想,立刻得到了他们热烈的响应。

如果垦荒商行成功的话,一来可以提高侯家和叶忠在河南当地官宦士绅家族中的威望;二来可以稳定归德府和汝宁府周边的乱局;三来可以到崇祯皇帝面前邀功;四来可以为自己家赚取银子。

而要付出的,无非就是自己的一些威望和官府中的关系,再加上要派出去一些自己的家丁和矿丁,又不用自己本人去冒险,所以这种好事侯老太爷和叶忠又怎么会不答应呢?

当然侯老太爷和叶忠也知道垦荒商行是否成功的关键,就是汝宁军的武力支持和屯田庄子的管理,所以他们一致要求将由汝宁军派人主事这个垦荒商行。

谈判进行得很顺利,汝宁军将在这个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