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7部分 (第2/4页)

太极惊人的相似。无非是在卢沟桥的时候,中**队开始奋起反抗,引起全面抗战了。

我们更能够发现,皇太极所做的一切,与吴世恭在汝宁军中所做的相当类似。而吴世恭怎么样也是位穿越人士,他能够从现代的教育和资讯中学习到了很多知识。而皇太极竟然可以媲美和超过多了二、三百年知识的吴世恭,这不禁让人感叹:皇太极真是雄才大略啊!(未完待续。。)

第五百四十五章又惹事生非了

可就在称帝建国的仪式中,朝鲜来使却恶心了一下皇太极。这怎么不让皇太极怒火中烧呢?但皇太极也很好地控制住了自己的情绪,因为在满清的总战略中,朝鲜将会起着很重要的作用的。

在皇太极继任汗位以后,他的第一次亲征就是征朝鲜。因为对皇太极来说,朝鲜的作用太重要了。

首先就是战略上的考虑。关于这点前文已介绍,这里也就不再详叙了;

其次就是要求朝鲜在政治上尊重满清。如果本来明朝的铁杆藩国——朝鲜,转变成为了满清的藩国,那在政治上就会给满清加上不少分;

第三就是经济上的开市贸易。满清要通过朝鲜与明朝做着贸易,而在这种贸易中,完全没有国家、民族概念的郑芝龙,也把他的海商船队加入了进来。另外,当满清缺粮的时候,他们也会把朝鲜作为“提款机”,肆意压榨着朝鲜的一切;

最后就是在军事上要借兵。很可笑,当时朝鲜的兵丁在远东的战场上就是一支垃圾,可他却有一支部队很受满清的重视,那就是朝鲜的火铳兵。

而且满清的眼光很准,朝鲜的火铳兵以后还有很精彩的表演。所以说,任何说满清不重视火器,只讲究骑射的都是扯蛋,只不过满清没掌握火器的制造技术而已。

可是对于满清的要求,朝鲜向来就是阳奉阴违。自从十年前满清与朝鲜结为兄弟以来,朝鲜仍与明朝藕断丝连。为了拉拢朝鲜,皇太极每有胜利,都不厌其详地告诉朝鲜,极力想把朝鲜从明朝一边拉过来,但收效甚微。

其实这原因也很简单。根本不是什么朝鲜仰慕大明什么的。主要是因为,在朝鲜君臣的心目中,对大明军队的实力简直恐惧到了极点。

当年丰臣秀吉的二十万日军,几乎要把朝鲜给灭国,可是明军出动了四万大军,却把这二十万日军赶下了大海。因此,朝鲜国内怎么样也兴不起背叛明朝的心。

于是就出现了朝鲜使臣不拜的这一幕。于是皇太极暗下决心,决定要再次东征朝鲜,要彻底把朝鲜变成满清的藩国。

可是在此之前,皇太极还是准备着对明朝进行着“放血”行动。虽然当年孙承宗建设的宁锦防线已经不完整。可是锦州和山海关还是在防御满清的军事行动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为了保存满清的有生力量,皇太极必然不会去攻打重兵防御的这两座坚城。

于是在称帝建国一结束,皇太极就把阿济格叫到自己跟前,让其领军进行第一次入口之战。满清将在每牛录抽调甲兵二十。加上蒙八旗、汉八旗和三顺王汉军,以及蒙古部落的兵丁共一万六千余人。准备在五月间再犯大明。

“怎么吴汝宁还不派兵来济宁?误了府中大事。那吴汝宁承担得起吗?”谷正卿对着自己的管家是大发脾气。

现在是崇祯九年的四月了,而谷正卿作为新任的汝宁知府,也已经在济宁待了快一个月了。

说起来谷正卿还是吴世恭的老熟人,他就是吴世恭在做南城兵马司指挥使时,那位南城巡察御史——谷御史。

那谷正卿也真够倒霉的,这么多年过去了。他才外放做了一个知府。不过这也是边缘政治小人物的悲哀啊!

本来谷正卿也想通了,既然官场上已经没有了什么奔头,那他到地方就狠狠地搜刮一笔,等到致仕回乡时还可以做个富家翁。可没想到。他却被安排到天杀般的河南汝宁。从邸报中所知,那里可是乱匪横行,战乱频发的地区。

于是谷正卿就有些绝望了,可不去汝宁就任又不行。于是谷正卿在带着家人坐船来到济宁以后,就发文让汝宁驻军派兵保护着他赶往汝宁。

当留守的汝宁同知把谷正卿的公文送到吴世恭这里时,吴世恭对此是嗤之以鼻。在汝宁军的控制下,归德、汝宁沿线是相当安全。如果谷正卿还不放心,那也完全可以随同着四海商行的商队走。谁有这种闲工夫去保护谷正卿啊?

再说,现在的吴世恭的心态已经可以用狂妄来形容了,区区一位知府,吴世恭已经是不放在眼里了。

当汝宁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