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7部分 (第2/4页)

恭的私怨,竟然被朝廷从知县直接超拔至知州。而且这还没完,接着他又连踩两泡狗屎,竟然在知州的职位上拉起了一支军队,并且连连获胜,以至于现在也成为了朝中高官,真是人比人、气死人啊!

很多官员甚至在yy:如果我有这个运气,那会怎么怎么的。反正肯定会比余子琏做得好。所以很多官员提到余子琏,心中总会泛酸水。因此才会出现钦差徐梦起莫名其妙想要抓捕吴世恭,并且想亲掌汝宁军的奇葩事件。

还有,就是汝州军有些生不逢时。虽然在有汝州军参与的大战中,汝州军都起到了极其关键的作用,但每次汝州军的作战,却同样有着友军大捷,于是他的光芒,也被其他明军的光芒掩盖住了,再加上汝州军又没碰上什么够分量的敌手,所以在朝廷的眼里,汝州军算是可有可无的,最多是抱着一种:“多一支官军总是好的。”的态度。

最后就是余子琏的为人处事了。余子琏的为官经历,注定与朝中重臣没什么交往,再加上在宁陵县被吴世恭打压了五、六年,余子琏早就不是在运河边上那位意气风发的士子了,人也变得很沉稳、很成熟,奉行的就是少说多做的原则。

用现代的术语来说:余子琏就不会炒作。那些现代明星为了提高曝光率,无论好事还是坏事,都先来个“某某门”再说,可余子琏压根没做这一切,就是汝州军缺少粮饷,他都不向朝廷叫苦,咬紧牙关自力更生、毫无怨言。(未完待续。。)

第六百四十九章汝州军小胜

说实话,如果余子琏不这么遵守军纪,而是放纵部队抢掠百姓的话,起码有了其他官员的弹劾,那也可以为他涨上一些名声。前文也介绍过:因为在明朝朝野士人的眼里,有一个很奇怪的论断:会抢掠百姓的明军都是作战勇敢的好明军。

再加上余子琏又未动用银子到上层结交,所以朝廷对余子琏和他的汝州军是相当陌生,有些大臣甚至不知道大明朝还有这么一支官军。

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余子琏上场了。

十月十九日,汝州军离开汝州向北进发。十月二十二日,汝州军在河南府黄河段渡过黄河。之后,汝州军就像是一头扎进了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一样,一下子没有方向了。

首先就是一个字:乱!余子琏得不到清军的任何情报。

先是从地方官府和逃难的百姓那里搜集,可是搜集来的情报真是真假难辨,如果把这些情报都当真的话,那么清军入关的人数将会超过百万,而且汝州军也被清军重重包围住了。最夸张的情报是说洛阳都被清军占领了,可这种情报让余子琏都有些哭笑不得,要知道,汝州军可是刚从洛阳城边过黄河的。

没办法,那就派出侦骑吧!一开始还好,平安地走了四、五天。可是接着,那些侦骑就碰上了四处分兵的清军了,在三天内,汝州军损失了近百骑,这把余子琏心疼的。要知道,直到现在,余子琏砸锅卖铁才在汝州军中凑起了上千骑兵。于是余子琏就不敢再挥霍了,就完全放弃了派出侦骑。相对的,他也完全失去了对周围敌情的了解。

接着就是两个字:缺粮!

余子琏也碰到了吴世恭在己巳之变首次勤王中遇上的同样问题:地方不肯供应粮草。不过这次地方官府给了余子琏一个选择:如果汝州军留下来帮忙守城。那地方官府将全力供应粮饷。

可是余子琏有选择吗?勤王!勤王!连皇上那里脸都不露一下,那不是送上去的秋后算账吗?余子琏也有自知之明,他也知道自己在朝廷中受到了冷落,如果自己的这次勤王没有战果,一旦清军撤军,就算是没人落井下石,朝中也没人帮自己说好话。那怎么办?只有硬着头皮走了。

因为派出去的侦骑也不是全没有效果,所以余子琏就了解到:虽然清军在四处活动,但是他们也是分成一股股小队的。只要汝州军抱成团,那么清军也将难以啃动自己这支大军。

于是余子琏一声令下。全军就欣然出发,他们不顾地方官府的挽留,犹如盲人夜行一般,带着十几天的军粮,向着京城就摸了过去。

也就是汝州军的将士对余子琏相当迷信。而汝州军又都来源于百姓,根本对清军没什么恐惧。这状态。说的好就是初生牛犊不怕虎。说的差就是无知者无畏,因此,这时候的汝州军竟然还是士气高昂。

而余子琏也是豁出去了,反正最坏的结果就是全军覆没。到了那个时候,人都死了,那总不会再受百般焦虑供养汝州军的煎熬了吧!这时候的余子琏。是一种标准的哀兵姿态。

所以汝州军这一走起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