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2部分 (第2/4页)

士子经过专业培训后,也将会到这些学堂和医馆任职。

至于财政问题,大平朝就将鼓励工商业发展了。与前明不同,包括皇族在内的,大平朝所有人都将纳税。而且工商税的额度也将提高到十分之一。

而且也并不是所有的士子都愿意出仕的,毕竟有些人或者年老体弱。或者“心向前明”。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那些多余的官员也会自然淘汰,大平朝也将恢复到正常的官员数量之中。

不过在《招贤令》中,有着四大重要改变:

一、科举制。在未来十年中,原先采用八股文的科举制就会得到逐步改革,最终将采用分级考试,限制年龄的方法。

大平朝将逐步推行全民教育。只要适龄男童,都将进入一级学堂学习三年。在三年结束后,将考试选拔,挑出一部分优秀的,进入二级学堂学习。以此类推,一直到最高级的五级学堂。这其实就是现代小学、高小、初中、高中和大学的翻版。就是通过这样的层层考试,最终选拔出优秀的人才,充为朝廷官员。

当然,细则也就不详叙了。而大平朝的做法,不仅仅是选拔人才,而且是要做到全民扫盲。不过这也要看朝廷的财政收入,更是要一步步来。吴世恭估计,如果能在二十年内达到一个雏形,那就可以很满意了。

二、科举内容。在新科举的内容中,一开始,《四书五经》还是占有主导地位,而且对外声称还是进行着儒家教育。但是在其中,吴世恭还是塞进去相当多的私货的。

新科举将分为五个科目:文学、品德、算术、自然和体术。其中文学和品德当然都是自《四书五经》而来,最多加上些忠君爱国、集体主义等教育内容。而算术和体术,本来的科举对此不很重视,但这两个科目还是在儒家六艺之中,所以加入此内容还算是说得过去。至于自然,也无非是几何、物理和化学的集合体。为了加强学生毕业后工作上的能力,知道些这样的知识也是可以理解的,所以也未遭到太多人的反对。

尤其要指出体术。吴世恭并不是让学生单纯地去上体育课,他是把军事训练贯穿到了体术科目中。实际上是进行一种全民军事训练,为万一发生的全民军事总动员做好准备。

值得一提的是,对于吴世恭加强教育的做法,所有的文武官员都是清一色地赞同。最多是在某些科目的设置上有些微词。

三、官位设置。因为大平朝多了乡一级的机构,所以官员的分级将会增多。所有的新任官员也将从基层做起,特别优秀的,才会在朝廷和地方来回任职。以免原先的科举那样,一旦金榜题名,就入翰林院高高在上,不接地气,不知民间实情。

而且大平朝还将打破官和吏的分界线。一些吏员的头目,将成为最低级的官员,而吏员中优秀的,也可以提拔成为官员。其实这也是现代公务员制度的一种雏形。

四、任官资格。大平朝任官者,除了在五级学堂毕业者中考试选拔之外,还有退役的超龄武官有资格任职。这也是提高军人地位的一种方式。当然,工匠中有着大匠称号者也可以任官,不过他们最多也就是做个技术官员。(未完待续。。)

第九百一十章新朝新政(三)

最后是《惠恩令》了。

《惠恩令》的一部分内容是新皇登基的常用套路。比如说:大赦天下、开恩科等。

而另一部内容就比较震撼了。在《惠恩令》中提出:永久取消人头税、取消徭役、逐步取消奴隶制等。而且开始提倡人口有限的流动。

值得注意的是,《惠恩令》中并没有“免天下钱粮一年”的内容。不过因为取消了人头税和徭役,百姓的负担其实已经大大减轻。

尤其是徭役,这是古代百姓的一个沉重负担。但是由于官府也需要大量的劳力进行些“公共事务”,如果用银粮雇佣劳力,那官府的财政压力也将会变得很大,所以这也是古代的一大社会矛盾。

而大平朝虽然取消了徭役,但又规定了:每个男丁在一生中将服兵役三年,其实这也就是变相的一种徭役。反而是因为全民都要参军的缘故,能尽量保证军人的地位不会下降。而且大平朝的军队,也将采取职业的军官、军士加服兵役的义务兵相结合的方式,保证军队的战斗力和动员能力。

至于取消奴隶制和人口有限的流动,无非是减少阶级矛盾,鼓励工商业的一个举动。不过这些事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吴世恭也就准备,规定一个期限,再逐步地施行这项法令。

而在《惠恩令》中,吴世恭首先采用了“华夏人”的概念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