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部分 (第1/4页)

按照营部命令,缴获的步枪装备了民兵,黄立秋带领500个民兵留守县城,看押俘虏,清理缴获物资,严禁骚扰县民。三天后带缴获物资返回蔡村,俘虏全部遣散回家。

仓库里还翻出了不少新棉袄,徐长胜命令战士和民兵全部换上新棉袄,带上保安团的军帽,裤子仍穿原来自己的,把旧棉袄打捆交给民兵带回去。又叫通信员找来保安团的印章,盖了100多张空白通行证,叫通信员贴身收好,然后安排部队吃饭,抓紧休息。

第二天吃了早饭,一营整队从西门出城。前面打着保安团的青天白日军旗,浩浩荡荡开到了青弋江边。由于连天下雨,江面宽了不少,水流很急,周围一条渡船也找不到。侦察员跑来报告,说是几天前顽军就把渡船收缴去了,新7师全部和144师一部过江后,把船都烧掉了。

徐长胜命令一连在江边掩护,二连三连涉水过江。战士们二话没说,从班长手里拿过酒瓶灌了两口,一个个脱得精光,用绑腿把衣服武器捆紧,再用绑带把人栓成了一串,头上顶着衣服慢慢走进江里。寒冬腊月,江水刺骨,开始时全身刺痛,时间一长犹如刀割,肌肉渐渐变得僵硬,在江水冲击下不停地摇晃起来。徐长胜在岸边大喊:大家一定要坚持住,眼睛不要盯着江水看,一直向前走。

喊过了话,徐长胜也脱光衣服,带着通信员走进了江里,毕竟练武多年,步伐沉稳,寒冬涉水对他来说算不了什么。他见通信员脸色发白,身子发飘,便一手抓住头上的衣服,一手托住通信员的手臂,稍稍用力,带着他加快了速度,很快就赶上了第一批下水的战士,战士们见到后下水的营长超了上来,便咬牙憋劲,硬撑着走上了对岸。

一连在江边担任掩护,指导员张路扬见周围没有情况,就带了一个排跑到树林里砍竹子,扎了三个竹筏抬到江边,把机枪、掷弹筒、弹药箱和干粮放到筏子上,战士们赤身涉水,把竹筏推过江去。一营过了江,钻进了山林,战士们也耗尽了体力。徐长胜安排全营就地宿营,炊事班赶紧烧了几锅姜汤给大家驱寒,然后做饭,让大家饱餐一顿后休息。

第10章 夜战章渡

第二天,阴云密布,天气寒冷。徐长胜铺开地图,找到现在的位置是在曹坑附近,距云岭不到三十里,距章渡不到四十里。他又推算了日期,11日是在泾县,昨天12日过的江,今天应当是13日。军部不知转移到了什么地方。

汪施才这时回来了。昨天过江后汪施才顾不上休息,带着两个侦察员沿着青弋江向西摸情况去了。他对这一带的村庄十分熟悉,夜里问了好几个老乡,现在情况基本清楚了。军部是在4日夜里离开云岭的,走得是茂林—榔桥—宁国—天目山的转移路线。大概7日在茂林东南遇到顽军阻挡。老乡说现在山里到处都是顽军,围的铁桶一般。

徐长胜听后大惊,急问:这边情况呢?汪施才说:这一路顽军不是很多,云岭给144师的一个营占领了,章渡也有一个营。徐长胜又问:现在哪里能找到渡船?汪施才想了想说:只有章渡有。徐长胜闭上眼睛想了一会,问:你说军部会回来吗?汪施才肯定地说:不会。就是回来也无船渡江,在山里被围住了可以钻山沟突围,要是在江边被围住了,那就…,汪施才不敢再说下去。徐长胜咬咬牙说:军部不能过来,那我们就过去。通信员,传令部队集合出发。

从泾县一直到章渡以下,青弋江北岸都是山区,山峦起伏,林木繁茂,南岸都是低山平地,站在北岸向南看去,南岸的动静可以一览无余。

今天是个难得的晴天,冬阳暖暖地照耀着弋江两岸。一支队伍跋涉在北岸群山之中,一个尖兵排荷枪实弹地在前面搜索开路,大队在半里之外紧紧跟着。他们沿途在顽军驻扎的村子附近,都要留下一支小部队,他们的任务是:潜伏下来,切断顽军对外联系,掩护对岸的新四军过江,再掩护大队撤往泾县。一路走下来,三连的三个排就依次留在了枫坑、丁渡和坝埂。

将近中午,徐长胜带着一连和二连行进到章渡东侧,侦察员四散活动,部队就地宿营。下午侦察员回来报告,顽军有两个连,营部设在新四军总兵站,有两个排保护,其他分散住在镇上老乡家里,渡口两岸没有发现船只。徐长胜交待他们继续侦察,不要惊动敌人,半夜收拾敌人营部。

半夜时分,部队钻出山林,胳膊上缠着白布条和白毛巾,悄悄向章渡镇围了过去。一连直奔总兵站那座两层石头房子而去,二连两个排插入总兵站西侧,三连长王可树带着一个排和二连的一个排插入东侧,断开敌人营部和两边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