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部分 (第2/4页)

这么取的,而且,在善良如他的眼里,凡是住在广州的人,肯定都是有广州户口的,或者说,广州住的肯定只有万人。

广州市到底住着多少人?俺在网上搜了一下,搜出这样两组数字:

2005年11月18日,广州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副局长方少华在省直职能部门安全生产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称“……广州市实际常住人口超过1100万。”

中山大学MBA,民间人口研究学者周晓津先生的一篇关于广州地区人口数量估算研究的论文标题是:《2004年末广州人口:2000万》。2004年的周先生在论文里称:“除香港外,广州是珠三角最重要的城市。广州对外公布的数据是全市不到800万人,但越来越多的数据表明,真实人口数据远高于这个数目。”

2000万常住人口,只有700多万是有户口本的,这个民工是相信的,因为民工知道的一个事实是,工业区流水线上的打工仔打工妹,写字楼里的小白领,城中村里的走鬼们,即使在广州住上20年以至一辈子,他们手里最多可能只是一本“暂住证”。6236亿元的GDP中,到底有没有那么一点是这些700万以外的人在一年365天里没日没夜地在流水线上、写字楼里,建筑工地的摩天脚手架上加班加点熬血流汗干出来的呢?如果说这个数字真的跟他们一点关系都没有,这说得过去吗?真的能叫人不四顾茫然吗?不管如何,民工真的为发现世界第N个奇迹而兴奋极了。

有的人虽然活着,但是其实不存在的。比如住在城中村里倍数于原住居民的外来人口,比如那些在广州各个工业区里日夜辛劳不知魏晋的打工妹打工仔们,比如那些飘荡在各个建筑工地尚未峻工的摩天大楼里的民工们,他们都属于另一个广州里的人,这个广州,和政府报告新闻媒体里面的“广州”很可能不是同一座城市。即使这个“6236亿元”的“地区生产总值”里有可能有一半是这1000多万“不存在的人”贡献的。也就是说,至少从2004年开始,这世界上就有两个广州市存在,一个是万人的广州,另一个是用2000万减去万人剩下的这些人的广州。这个广州有面积有多大?跟原来的广州一样大,但是它上面却居住着1300万人。这些人我们在政府报告里,各种劳动保险、失业救济表里、廉租房救济计划里、人均GDP里……都看不到摸不着的。

民工是经济白痴,只好请百度帮忙,搞清楚了GDP意思乃“国内生产总值”也,它是对一国(地区)经济在核算期内所有常住单位生产的最终产品总量的度量,常常被看成显示一个国家(地区)经济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

这条新闻里说:按照世界银行的衡量标准,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是公认的从发展中状态进入发达状态的标线。就是说广州已经率先进入发达城市。弱弱地问一下,世界银行里的标准里,关于“广州人”的认定,不知道是702万人的广州,还是2000万人的广州。

《中国户籍改革初探》一书作者佟平先生在第17节里说:“……深圳东莞等城市的经济腾飞主要依靠的是外来人口,但是外来人口却不能像本地人口那样同样平等公正地分享这些经济繁荣的成果。本地户籍的人们都住进了高楼大厦小别墅,大都开起了小汽车,但是绝大多数外来户籍的人们几十年来依然挤住在狭窄的集体宿舍,或者寄住在本地户籍人口在发达前居住的破旧老屋,他们甚至连一个最基本的城市户籍也无法得到,这是非常荒唐的客观现实。”

也就是说,在一个大森林里,有一块地方叫“广州”,这个地方住着2000万只小动物,这些小动物们在2006年生产了6236亿美元的收成,但是岁末年尾时,但是狮子老虎或者猴王们在各大媒体上宣布:俺们这块马上就要现代化罗,不过这6236亿美元的收成其实只是属于700万只拥有红本本的猴子的。另外的那些,因为他们没有“红本本”,所以他们2006年的GDP,大约为“0”啦。

怎么样才是真正的现代化?

一网友憧憬:“只要是中国公民,只要他想在某地居住,只要他有条件在此地居住,在一年或两年后就应该可申请此地户籍。”顺便说明一下,这位网友1999年从内地一事业单位停薪留职来深圳,先从最普通的业务员做起,2001年开设了自己的公司,经过几年的发展,在深圳购了两套房一部车,小孩明年就要读小学了,可“学位”这个香饽饽只能是户籍人口优先,哪怕这所小学离他家只有区区200米,最后只能到黑市花5万多元买一个。这可能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