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部分 (第2/4页)

风干的坛子里,每个坛子装半坛。

接着青儿烧开几大锅水放凉后,放入适量花椒,红尖椒,大蒜,盐,和适少许精糖,然后把调好的汁水倒进装了生姜的坛子里,最后每个坛子放一小块陈酸萝卜进去,密封好就成了。

过了五六天,青儿觉得差不多了,打开坛子,夹了些生姜出来,一家人伴着白粥,尝起鲜来。青儿自己倒是很有信心,毕竟她见前世长辈做过好几次,自己后来也动手做过泡姜,味道还不错。果然,子姜口感依旧脆嫩,入口丝丝的酸、辣、甜,很是爽口。许是土壤水质比现代好,嫩姜鲜嫩很多。三个大人连连称赞,小家伙也很是喜爱,顾不得说话,只是快速夹姜,快速喝粥,好像有人跟她们抢似乎的,既是大人一直跟她们讲还有很多,她们两个依然还是像很久没吃过东西似的,狼吞虎咽,引得惠娘一阵笑骂。青儿看着,笑眯眯的,一边慢慢享受起美食,白粥伴泡姜。细细品味嫩姜,清清爽爽,伴着白粥的清香更胜似人间美味,那味道还久久留在齿颊间不散,让人回味。

品尝过泡姜以后,一家人更有信心了,但是听青儿定的价还是吓了一跳,老贵,十九文一斤,包送。李贵忐忑不安的赶着驴车,带着青儿和几坛泡姜向城里赶去。

到了迎客斋,熟悉的店小二见到,赶紧帮忙把驴车牵到后院,然后领着他们去见了颜掌柜。去年年底多亏了青儿家的泡菜,既是年成不好,迎客斋生意也还不错,里面的小工也跟着过了个好年。小二哥可不敢轻慢了。

都是老主顾了,一切好说,掌柜尝了也赞不绝口,连说不错,青儿让掌柜伴着白粥再尝尝,颜掌柜尝了尝,神情激动:“小哥你绝了,能做出这么好吃的小菜,说吧,多少钱一斤。”“十九文,带汁水。”青儿比了个数字,“这么贵,汁水都要钱?”“掌柜的,你老见识多,也知道这东西不仅好吃,而且只此一家。再说了这材料多贵,我就不多说了,掌柜你明白的。”“既是这样也太贵了些,平常人家可买不起,都赶上肉价了,汁水都要这么多铜板也说不过去。”“俗话说饭不香,吃生姜 早吃三片姜,胜过人参汤。这姜不仅有药用,还开胃滋补,好东西价钱当然就高了。”“哪里的俗话,我怎么没听说过啊?”颜掌柜一听,激动了,连谦称都忘了。青儿噎住了:“听一位老医生说的,姜有开胃驱寒的作用不假吧。好吃对身体又好,吃惯油腻的富人肯定喜爱。再说了,嫩姜和这汁水,还可以做调料,调味去腥,老姜味道更浓些,你们要是需要,以后有的话我也泡出来还是卖给你们,老价钱。”“还是贵了些,你这坛子里小半都是汁水,值不到这个价……”“掌柜的,你一小碟一小碟的卖给那些富人,肯定大赚的……”

姜还是老的辣,最终青儿被剥削了,十六文每斤,包送,每坛泡姜连皮有十八、九斤,掌柜的要求每坛泡姜放进去的嫩姜不能少于12斤,最后他还故做大方的说,坛重就不计较了。这个价格青儿能接受,但是她多多少少有些挫败,她一个现代知识分子还斗不过老古董。李贵倒是眉开眼笑,很是高兴。最后青儿嘱咐这嫩姜也不能吃太多,吃多了上火,久把驴车里一半的坛子搬下来,称秤结账走人。那些泡姜,青儿在家都检查过,味道很正宗,她顺手还把每个坛子里的陈萝卜取了出来,别人尝了也不容易学去做法,再说又受材料限制,青儿很放心。

到飘香楼的时候,谈判就快速了,十六文每斤连皮不二价,很快就谈妥了。两个人拿着钱,买了一杆秤就急忙赶回家,两个酒家可是约好五日后要送一批货的。

惠娘听到青儿亲口告诉她的好消息乐翻了,直嚷要杀鸡庆祝,结果还是李贵说要赶着出货,惠娘才算了,说是等忙完了再庆祝。做泡姜比做泡菜简单,洗净风干放进汁水了密封好就行了,很快青儿又做了一批。原来做好的,让李贵叫上老爷子家的儿子一起去送货,这次不用出去买材料,青儿给他们每坛10文的工钱。一辆牛车,把坛子叠好,也能装一二十坛,一个来回四五天,赶得上城里做苦力的最高价了,很公道。老爷子家田地里忙得差不多了,也不急着用牛车,很是乐意。老两口还专门来青儿家一趟,表示感谢,最后还让两个儿子一起去送货,好有个帮衬,青儿也很乐意,毕竟,路途虽不远也不近。

李贵每次从城里回来,总是啧啧赞叹,酒楼里从早上开始就人来人往,生意兴隆啦,好多江上路人到这里都会停下了尝尝这里的小菜啦。连孙武都找上他要货,还缠着他说老主顾了,多少也要卖他些什么的。两家酒楼货越要越多,搭上孙武家多一份不多,青儿也就答应了,就是李贵他们累些,青儿还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