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6章 主打的就是一个叛逆! (第1/2页)

朱拓和陶乐智来到一个县城,在这个县城城郊,朱拓见到了在田埂忙碌的吏员,吏员挽着裤腿,站在水田中,阳光照的睁不开眼,时不时拿衣袖抹把脸上的汗水。

朱拓站在树荫下,让吕青将他叫来。

吏员走了过来,见到朱拓等人的衣着,皱了皱眉,虽然不知道他们的身份,但也明白朱拓等人非富即贵,询问道:“不知几位贵人有什么事?”

朱拓倒了两碗酒,笑呵呵的问道:“现在苏杭不是商业改制吗?我想问问你的想法。”

闻言,吏员与那位老丈的态度截然不同,大声骂道:“这改制简直就是折腾人,我们这些吏员都有怨气,可是上面压得紧,只能拼命去做了。”

“基层工作不好干啊!”

朱拓感慨了一声,又问道:“有什么怨言,你说一说。”

“我们这些吏员,虽然不是生员身份,但也在岗位上兢兢业业干了几十年,可现在却天天在田亩中丈量田产,还有那些商贾,地位快要超过我们了!”

“商贾对朝廷有什么贡献?为什么我们要帮他们做事?为什么他们的地位高了?难道以后,我们见到商贾都要躬身行礼吗?”

“若早知道如此,我就早早的去经商好了,地位又高,挣的银子又多,总比当一个苦哈哈的吏员强!”

吏员显然是积攒了好几个月的怒气,此刻一股脑全说了出来。

朱拓并没有反驳,而是若有所思的点点头,道:“你们都是为大明出力的,大明也不能让你们寒了心,不然队伍就不好带了!”

“贵人明白就好!”

“话也不能这么说。”

陶乐智摇摇头,皱眉道:“吏员们本就在地盘上有些势力,盘根错节的,他们现在看到商贾们的地位明显提高,心中不满也很正常。”

在朱拓进行商业改制后,商贾们虽然很内卷,但肉眼可见的,商贾们的地位也在不断提高,朝廷已经颁布了法令,要求各地的官员不得以不正当的理由,故意为难商贾。

无数官员对此很不理解,原本对商贾充满恶意的朱元璋,为什么在晚年时期,开始扶持商贾了。

只有极少数开国大臣才知道,如今的陛下在为肃王铺路,尽可能的帮助肃王,让肃王可以毫无顾忌的大展拳脚,施展自己的能力。

毕竟,有朱元璋在镇着场子,谁也不敢放肆。

回城的路上,朱拓认真的说道:“这一路上,所遇到的农夫,他们很支持这个制度,因为他们从中获得了好处。商贾们有的反对,有的支持。而官员们大多反对,因为官员们从前在面对百姓和商贾时,有种天然的优越性,他们担心会失去以前的特权。”

吕青皱眉道:“看来陛下还是对官员太宽容了。”

“不是。”朱拓摇头,说道:“本王觉得,倒也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如何解决?”陶乐智询问道。

“提高大明底层官员和吏员的俸禄待遇,多给他们一些银子,堵住他们的嘴。”

“啊,官员俸禄可是朝廷规定的,殿下如果私下变革,恐怕会让朝廷不满啊!”

“不会的,父皇会支持本王的,苏杭本来就是一个试点,如果失败了,再改过来就行了,如果成功了,就向全国推行。”

朱拓解释了一句,又叹道:“大明的官员俸禄实在是太低了。”

朱元璋因为是放牛娃出身,所以在当了皇帝后,对官员有种天然的警惕性,因此制定了严苛的律法,还组建了锦衣卫,用以监察官员。

明朝的官员俸禄实在是太低了,若是单靠俸禄恐怕要饿死,就像正九品,也就是一个县的县令,每年的俸禄也就八十石,也就是如今的五千斤。(注:古代的斤与现在的斤重量不同,按照古代是1石等于120斤。)

五千斤看着很多,可县令要养活一家老小,还有管家下人之类的,若是分摊下去,就没有多少了。

所以,明朝的官员,除了做官以外,都有火耗、田产等外来不法收入。

比如说嘉靖时期的名臣徐阶,表面上看着公正无私、一心为国,可背地里呢?他的子孙横行乡里,大量购置田产,占地多达二十四万亩,几乎相当于四五个县的耕地总和。

“第二件事,就是提拔一批有能力的干吏,不必以学问或者年限作为要求,而是要考察各方面的能力,比如做事、为人、能力等,让他们大胆的去做,本王会为他们撑腰的。”

陶乐智愣了一下,说道:“是,下官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