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6章 必胜前提,钱粮、军需、人心 (第1/1页)

‘ 老小子,当真知道些什么。’高启心中暗暗想道。 “詹大人,不如同行?” 和詹同一道朝宫外走去。 当四下无人后,高启轻声询问道: “詹大人以为,太子此时大兴国战,如何?” “妙极!” “妙极?” 高启想了许多答案,却没想到詹同竟会如此回答。 “何来妙极?” “敢问高夫子,文臣为何不愿大兴国战?” “这.....” 听到詹同非但没有回答他的问题,反而轻声反问。 高启微微一顿,沉吟片刻后,这才谨慎说道: “想来是诸多同僚以为,此时大兴国战,苦耗钱粮。” “我朝下令,平定四夷,有失大国风范吧!” “高夫子高见。” 见自己说完,詹同闭口不语,径直朝宫外走去。 高启默默叹了口气,这才继续说道: “每逢战事,武将能从中得到功勋,可文臣不仅要为粮饷、军需操劳,事后论功行赏,功劳也大不过前线厮杀的将帅。” “所有文臣从来都不喜战事。” 高启说完,詹同环顾四周。 确定无人后,这才开口说道: “高夫子所言极是。” “而且眼下情景,文臣更不希望战事兴起。” “虽说胡逆案中,所斩首的官员不仅有文臣,也有武将。” “可勋贵武将一个都没有被问责,而六部官员却有半数牵连其中。” “此时文臣正值势弱。” “若此次国战得胜,武将势头更盛。” “那些个文臣在朝堂的地位,就愈发岌岌可危了!” “嗯.....” 高启微微点头,他没想过文武相争,自然也没想到这点。 只不过片刻之后。 高启看向詹同,很是疑惑问道: “詹大人说,那些个文臣?” “难道你我,不算是文臣?” “高夫子说笑了,你我当然算是文臣,可并非那些个文臣!” 詹同回头看了眼还在奉天殿外喋喋不休的官员。 语气中似乎带着轻蔑意味,缓缓说道: “如今我朝是何局面?” “陛下圣明,太子贤德,在这两位治下,民心足备,士子、百姓心向朝廷。” “此等政通人和之境,却还有人想着文武相抗。” “甚至想着再复前宋文臣荣光。” “这不是笑话,又是什么?” “你是说.....”高启双眼微眯,沉吟片刻后方才说道:“陛下和太子殿下,绝不会让文武失衡的局面发生?” “定然如此!” “勋贵案、胡逆案,文臣武将各有损失,各打五十大板。” “就拿今日朝会来说,一场白戏,让秦王得了兵权。” “大兴国战,又给了武将一份立功的机会。” “难道高夫子还看不出来。” “无论是陛下还是太子,从未轻视过文臣,也从未轻视过武将。” “在这二位眼中,文臣武将的地位,从来都是一样的。” “无论是谁敢抱着打压另一方的心思,自然被这二位不容!” 语罢,詹同看了眼身后那帮文臣,愈发玩味说道: “可他们,还担心武将势头盖过文臣,因此便想阻扰殿下大兴国战。” “高夫子说说,此举是否可笑!” “嗯.....” 顺着詹同的目光,高启有些漠然的望向奉天殿前那些文臣。 此时饶是他也不得不承认。 论及学问,詹同不如他。 可洞悉朝堂形势,他远不如詹同。 “不过詹大人。” “那些同僚恐怕不仅是担心文臣的地位,恐怕是忧国忧民吧。” “大兴国战一来劳民伤财。” “再者又没有必胜的把握,恐国战落败,大明尊严受损。” 此话一出。 詹同好像被踩到了尾巴一样,整个人瞬间紧张了起来。 见他如此,高启愈发疑惑了起来。 “詹大人,可是本官所言有失?” “高夫子所言极是。” “只是陛下何等圣明,太子何等睿智,自然不会全无打算。” “如果下官所虑不错,三日后会有一大批金银进入国库。” 虽然嘴上说的平静。 可詹同心中早已是翻江倒海。 这一大批金银,自然是他们世家的家产。 朱标让他儿子詹徽一个文弱书生担任筹粮百户,为的便是给他机会,交出家产。 “至于此战是否有必胜把握,想必太子殿下也有考虑吧。” 微微拱手后,詹同也不多言,转身便朝宫外走去。 他和高启不同。 他们詹家,或者说所有世家,此时正值生死存亡的档口。 他们所存的家产。 不仅要心甘情愿全部交出,还要交的了无痕迹,不能让朱标担上敛财的骂名。 “詹大人......” 高启还想问三日后进入国库的金银,出自哪里。 他还想和詹同谈论谈论,朱标是否当真有必胜把握。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