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部分 (第2/4页)

,也是最高的建筑物——明远楼。明远楼有两层,均为木质结构,四面皆窗,登临四顾,贡院情形尽收眼底。每届科考,监临、巡查等外帘官员在此发号施令和负责警戒,楼内有晋代著名文人李渔所题楹联一副“矩令若霜严,看多士俯伏徘徊,群嚣尽息;襟期同月朗,喜此地江山人物,一览无余。”

过了明远楼,有一木牌坊,其后便为至公堂,这是监临(监考官)等外帘官聚会办公的场所。堂中央高悬赵匡胤皇帝御书“旁求俊义”匾额,堂内两楹为唐代名士杨士奇的题联“号列东西,两道文光齐射斗;帘分内外,一毫关节不通风”。至公堂的后进为戒慎堂,其后门为外帘门,外帘官到此止步。

出了外帘门,便见一水池,上有青条石砌造的单孔石桥一座,称作飞虹桥,桥长2米,宽5。5米。过了飞虹桥,穿过花圃,便至衡鉴堂,这是内帘官(即主考官与同考官)评阅试卷并确定名次的地方。内外帘官之间以飞虹桥相隔,不得跨越雷池一步。在贡院的四隅各筑有一座两重檐的砖木结构建筑——瞭望楼,与明远楼遥相呼应。贡院四周高墙环绕,隔断了外部的喧嚣嘈杂之声。

正文 第二卷 科举之路 第一百一十八章() 科举(下)

书香屋 更新时间:2009…3…17 8:10:13 本章()字数:2270

领路官带着考生们来到一棵大槐树下,道“这棵树有几百年的历史了,称为‘文昌槐’,相传是天上的文昌君下凡变成的,大家都来摸一摸这棵树,会给你们带来好运的。”领路官就这样明目张胆地在文昌槐树下收银两让考生们摸树,看着众多考生纷纷交钱摸树,张俊暗笑道“身为读书人却这么迷信,我就不信一棵老槐树就能帮你们高中?全都是一群傻瓜。”其实张俊内心还是有点想摸的,但他身上的钱都让老乞丐给抢光了,他只能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了。领路官见张俊一个人傻傻地站在原地,迟迟不肯交钱摸树,走到张俊面前道“小兄弟,你怎么不摸呢?”

“我觉得没这个必要。”张俊道。

领路官哈哈大笑道“小兄弟果然是书生意气,自信是好,不过有时太自信也未必是件好事。”

张俊暗骂“我自信怎么了,碍你什么事了,总比你这个贪官好,竟然公然在这搜刮民脂民膏,朝廷真是腐败到了极点。”

领路官接着道“好了,现在就带你们去考生号舍。”领路官又领着考生们回到明远楼。

在明远楼的东西两面,便是鳞次栉比的考生号舍。号舍用梁朝文人周兴嗣奉敕编纂的《千字文》编号,但其中“天、地、玄、黄”及孟轲的“轲”字不用,数目字易于混淆的不用,“荒”、“吊”等不吉利的字也不用。号舍外墙高8尺,号舍高尺,宽3尺,深4尺。每一字号长的有号舍百余间,短的有号舍五六十间,皆南向排列。号舍之间留一条宽约4尺的狭窄小巷,仅容两人擦肩而过。每一号舍之间砖墙相隔。号舍无门,考生对号入座后,自备油布作门帘以遮风挡雨。号舍内墙离地一二尺之间,砌有上下两道砖槽,上置木板,板可**。白天,下层木板当座位,上层木板可作几案写作;夜晚,抽出上板与下板相拼接,便成了一张简易的床榻,供考生蜷曲而眠。考试三日,考生吃住均在号舍之内,不得离开号舍一步。

只见每排号舍有数十间小屋,张俊被安排在了第三排的路口处,右面就是路口,兵丁把守着,这增添了张俊几分紧张的心情,暗想“肯定是刚才没交钱摸树,得罪了领路官,被安排到这样不利的位置。”

这时试场内站满了兵卫,为了防止串通传递代卷及夹带,监考官告诉考生们从现在开始直至三天后考试完毕前,禁止出入,不可乱窜。

张俊把用具摆在桌上放好,端坐着等待考卷的到来,他心里紧张万分,心里一直默念“千万不要太难的试卷,拜托了,拜托了……”

过了会,只见两位主考官过来发放考卷,张俊接过后仔细观看,第一张考卷写的是考试科目,分为诗词、儒学、算术和文章()。今天要考的是诗词和儒学,张俊聚精会神开始答卷,由于三天的苦读,准备充分,张俊凭借着脑海中的记忆,答题流畅,下笔如有神,书写得很快。慢慢的第一天考试过去了,晚上吃完饭,将上层移至下层成为卧榻就休息了,这一天过的很平静。

第二天考的是令张俊最头痛的算术,张俊抓着头皮做着考卷,只有少许几道题会做的,张俊越做越心惊,额头上不住大汗淋淋。忽然,张俊看到后面三道大题都是以前遇到过的,他欣喜万分,这下可终于有救了。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