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 (第1/4页)

斓畚�叭首谑芴煨嗽朔蠡�玳喑缥木�湫⒐�诩蠖嗣粲⒄茴;实邸保�虺啤叭首陬;实邸薄U庖荒辏�拦饣实廴��潘辍J乔宄�牍睾笫�龌实壑屑次荒炅涞诙�笳撸ㄓ赫�奂次皇蹦晁氖�澹�D杲�换螅�拦獾鄣腔�蠹匆猿墒臁⑽冉〕浦��

他是个拿得起、放得下的人。例证之一便是即位后一个月,就果断罢免了嘉庆皇帝十分宠信的首席军机大臣托津以及班列第二的军机大臣戴均元;另两位军机大臣卢荫溥、文孚,虽留任,但降四级使用。同时,起用汉族官员如大学士曹振镛、户部尚书黄铖入直军机。曹振镛,即是林则徐会试时“座师”。后来林则徐屡获大用,多是曹振镛举荐。“优礼词臣,回翔禁近”,是嘉、道年间较为开明的用人气象;而道光皇帝一掌权,就表现了变更朝政的意向——道光朝出人才,与皇帝有关。

道光帝的节俭与爱民,在清朝诸帝中亦无出其右者。

道光即位后,内务府循旧例为其备御砚四十方,砚背皆镌“道光御用”四字。道光帝认为所备太多,闲置可惜,便命分赐诸王大臣。③

御用之笔,皆选紫毫之最硬者奏进,笔管上特镌“天章云汉”字样。道光帝认为这种笔又费金,又不合用,废而勿进;另选外间文人习用的纯羊毫、兼毫二种,令加仿制。管上镌字,亦嫌虚饰,命仅镌“羊毫”、“兼毫”字样,以示区别而已。

道光帝有一件黑狐皮端罩(礼服),皮下衬缎稍阔,他命内侍拿出,让在四周添皮。内务府一算帐,需银千两。道光帝知道了,谕令勿改。皇帝的裘服不改,京官效之,衬缎再长、再阔,也不添皮,因而终道光之世的十几年间,京官们裘皮礼服都皮短袖长,隐不露锋(毛),无法显示皮毛之珍、身份之尊。④

最有戏剧性的是,道光帝的套裤在膝盖处破了一个洞,便命所司补缀一圆绸,俗所谓“云打掌”。见皇帝如此,大臣亦争效之,亦于膝盖处缀一圆绸。某日召见军机大臣曹振镛,见其膝上也有“云打掌”,便问:“汝套裤亦打掌?”曹答:“换新的太贵,故补缀。”道光复问:“汝打掌须银几何?”曹曰:“须银三钱。”道光惊叹道:“汝外间物太便宜了,我在内府打掌须银五两。”其实,外间打个补丁,亦无须三钱,曹振镛随口说说而已。但道光帝的节俭之德,毕竟在中国帝王中绝无仅有。后人不可因官吏们迎合伪俭而否定道光帝的惜恤民瘼。

南巡靡费,道光帝罢省,故其一生未作南巡计。

木兰秋狝靡费,道光四年(1824)正月亦罢省之,此后他一直在京郊南苑行围,每年仅五六日而已。

皇子、公主婚嫁,本皇家喜庆,道光帝也诏命从简。如其第五女寿臧和硕公主在道光二十二年(1842)十一月出嫁时,道光帝给她规定的一切费用(包括嫁妆)累计不超过白银二千两!尚不如一富家女。

道光的御膳,最多只准四个菜。有时,仅是一碗豆腐烧猪肝。

道光时代,整个宫廷都尚节俭。如皇后生日千秋节,虽为国家盛典,但赴御宴者每人只是一碗打卤面。宫中妃嫔待女,非节日庆典,皆不得食肉。

而对于民间的疾苦,道光帝则念念于心。水旱为大灾,每有州县遇灾,免税之外,常例是开仓济民,发“一月口粮”、“两月口粮”、或给予“籽种粮石”,类似的恤民之举,书载不尽。⑤

从个人品质上讲,道光皇帝是一个很正直善良的人。如果日子依然如昔,他会是一个守成贤君。可惜的是,他继承了一个“关门”的祖制,又恰恰遭逢了“破门”的强盗。

清朝的闭关政策,是从明朝继承下来的,基于郑氏父子据守台湾,时挑海衅。不过到了康熙二十二年(1683)八月清军攻入台湾,郑克塽率众投降,海禁即已失去军事意义。康熙二十三年(1684),海禁大开。二十五年(1686)康熙帝又宣布在东南沿海建立粤海关、闽海关、浙海关、江(苏)海关,分掌海外贸易。⑥于是广州、厦门、宁波、松江自然成为正式的通商口岸。

如果这一态势长期维持下去,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当不至于推迟到鸦片战争之后、且以被动挨打的方式起步。遗憾的是,“开门”并不是国策。稍有风波,朝廷便想到“关门”。

如康熙五十六年(1717)六月,因担心“海盗”与“洋人”纠结为乱,康熙帝不但严禁天主教在中国的传播,而且严申海禁,既严禁中国人留住国外,严禁中国商船赴南洋贸易,严禁向外国卖船、卖米,又对抵岸的外国商船严加防范,视若寇仇。⑦

雍正五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