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部分 (第1/4页)

死。

“迎主之战”前后打了两夜一天,洪秀全于道光三十年十一月二十四日(1850年12月27日)夜回到金田大本营。

“金田保卫战”紧接“迎主之战”。广西提督向荣得知“团营”兵聚于金田,便调集原驻于思旺镇、大黎镇及平南县等地营兵,围剿金田。金田“团营”阵地背靠紫金山,又有两翼阵地相互支援,深沟高垒,以逸待劳,双方相持中,“团营”兵于十一月二十九日(1851年1月1日)斩绿营清江协副将(从二品)伊克坦布。清兵败,死伤三百多人。

“团营”兵小试牛刀,旗开得胜。这对一支怀抱宗教狂热、相信虚幻神性的军队而言,有不可低估的暗示作用。对清军而言,连战皆北,损兵折将,使他们知道了对手的分量。面对一方义无反顾地“造反”,另一方只能毫不留情地“镇压”。

“金田保卫战”胜利后,“团营”武装有一个绝好的突围转移的机会。向荣兵败,已知遇到了比“天地会”更强的对手,于是上奏朝廷。接奏,咸丰皇帝始知有洪秀全、韦昌辉等人的存在。在李星沅、向荣调遣广西、广东、云南、贵州等各地兵马时,洪秀全沉浸在1851年新年的胜利里,他一定要给未来的政权打上自己的洪姓烙印,故而坐等十天,直到道光三十年十二月十日(1851年1月11日)他三十八岁生日这一天,才正式宣告“太平天国”的建立。金田村西,犀牛岭下,“拜上帝会”筑坛祭旗,发号施令,宣告了一个新国家的诞生。“太平天国”建立后,“团营”之军即更名“太平军”。“太平军”兵制,仿《周礼》而定,五人为“伍”,五“伍”为“两”,四“两”为“卒”,五“卒”为“旅”,五“旅”为“师”,五“师”为“军”。“军”,即是独立作战单位。其时,“太平军”约有一万五千多人,不足两个“军”。⑧

金田“建国”、“建军”一次性完成了。这比前代一切造反者都高明。但形势依然严峻。简言之,“太平天国”要生存与发展,不能不实现两大目标:一是“反围剿”,二是“长征”。

对这两大战略目标,洪秀全与他的战友还算清醒。但战术实施却拙招连连,一误再误。虽然“太平军”终于实现了由“内线作战”向“外线作战”的战略转移,即完成了“反围剿”任务,但牺牲却巨大。“天国”太近。你幻想进入“天国”,“天兄”即刻就命令你了结尘世苦难。

“天国”尚未到达,“天弟”业已献身。这正如二十世纪初期的国民革命者的命运:“革命尚未成功,同志已经牺牲。”

我们不是“革命虚无主义者”。但有一个“革命的事实”昭然于史册:革命运动,总在“革”他人“命”的同步,也“革”了自己的“命”。“革命”的过程,是一个牺牲的过程。洪秀全式的革命家,大抵只要做好一件事,即鼓动更多的人信仰“革命”,便会有源源不断的人铺垫起革命领袖的成功之路。

“太平天国”的兴衰史也显现了“天国建,天兵消”的冷峻。

史家公认,1850年11月1日“团营”初聚时,人数刚过万人。至1851年1月11日太平天国正式建立,“太平军”兵力当不低于一万五千人。因为许多人是举家归附,故太平天国金田时期的军民总数亦必在三万多人。在金田根据地转游了八个月,到1851年9月15日平南县官村大战时,太平军仅有二三千精锐突围成功,北走永安。突围的胜利,怎么也掩不住90%的牺牲代价。

一、革命尚未成功,同志已经牺牲(4)

八个月,死了90%的“革命者”,历史学者有权谴责清军杀戮过甚。但这中间,还掩盖着太平天国领袖们的军事失误。择其显者,略为:

一误于东进平南。太平天国金田立国第二天,即1851年1月12日,洪秀全便挥师东进,将太平军由金田村一线前移二十里,在大黄(湟)江口和牛排岭一线暂住,以便进攻平南县城。他的打算是东入广东,以便与自己的亲戚朋友早日会合。而平南、桂平一带,正是向荣的防堵重点。二军战于大黄江口。太平军分兵诱敌,向荣则率总兵李能臣、周凤歧各个击破。相持两个月,大黄江口与牛排岭尽入清军之手。东进受挫,太平军退守金田。向荣又率部急攻新墟(金田东)、紫金山(金田北)太平军阵地,迫使太平军撤出金田,西入武宣县境。大黄江口之战,太平军死伤一千数百人。洪秀全的失策是与强敌打阵地战和消耗战。

二误于滞留中坪。撤出金田后,洪秀全率太平军西入武宣县,并据武宣县城东面的东乡一带。咸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