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部分 (第1/4页)

吏治腐败,民心涣散,军威荡然,庞然大国,不堪一击。

甲午战败给中国人亮起一盏红灯:仅限于军备建设的单项改革是没有保障的,回避政治改革,怎么绕,也上不了富民强国之路。

其二,历史上的中华大国习惯与弱邻相处,于是有藩邦依附、万国来仪的尊贵。日本强大,中国多了一个强邻、多了一个心存觊觎、难于相处的强邻。家可择邻,国不可择邻。如何与强邻相处呢?如何将和平外交与加强军备协调统一呢?

甲午战前的中国朝廷,从未思考过这个迫在眉睫的问题。盲目自大,使中国人忽略了近在咫尺的威胁;败局已定,又在朝野诱发了恐日病、媚日病。

回顾历史,甲午前的中国,沉睡于“昨天”的战备,蒙昧于“明天”的战争;有大国心态,但无大国攻防;即便洋务运动催发了海军建设,却并未改变中国的“陆防”与“陆战”惯性思维,纵览从华南虎门炮台到辽东旅顺要塞的万里海防线,全是作“陆防”经营的。有北洋海军,仍然不争黄海制海权。结果,敌人从海上来,一场近在中国陆防线的海战,便在中国人理念中的“境外”决定了胜负;恐惧扩大开来,连中国军队久练久熟的陆战,也打一仗败一仗。因而,甲午中日之战最鲜明地印证本书“大国无兵”的主题。

当代有一句流行语:与狼共舞。

中国与日本为邻、与坚持“军国主义”的日本为邻,肯定是“与狼共舞”。

知道怎么防狼、打狼,有火把,有枪,有壕堑,有篱笆,有专职牧羊人值勤,并有待时而动的长效斗狼机制。

羊有羊的草场,狼有狼的山林,尽管羊与狼不共戴天,但也要给狼留下它的生存空间。狼吃狼的肉,羊吃羊的草,能如此,最好。

在不能选择邻居、且又不能改变邻居的前提下,中国人最保守、最保险的选择是在坚持和平外交的前提下,保有与境外威胁总量相持平的战略威慑能力及战术抗衡能力。让再疯狂的敌人都清醒:进攻中国,无便宜可占。在以上条件满足的同时,当然还应配置最准确、最及时的战术预警体系,并具有组织最快反应、最有效打击的能力。倘能做到“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国家安全,领土完整,即可无虞。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中国朝野基本上是以“无知”、“无备”的状态,被动接受了日本军国主义强加给中国的战争以及战争耻辱。

百年反思,于谴责“侵略”之外,我们还应对清政府与清军队的“不作为”予以谴责。

养兵千日,养官百年,除坐糜廪粟外,一无所用,这或是王朝气数将尽的信号。

[注释]

① 吴永《庚子西狞丛谈》P107。

② 《扬子晚报》2001年5月31日《高升号遗物在韩出水,甲午海战中拒降英魂终见天日》。

③ 罗尔纲《淮军志》。

④ 《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卷十三P9。

⑤ 吴杰章等《中国近代海军史》P213。

⑥ 《中日战争》丛刊,第六册P22。

⑦ 《中日战争》丛刊,第六册P23。

⑧ 《中日战争》丛刊,第六册P21、P24。

⑨ 《清史稿?高继善传》。

⑩ 姜鸣《龙旗飘扬的舰队》P355。又据《中国近代海军史》为252人。

“高升”号载兵1100多人,除获救者外,余皆牺牲。诸书皆说牺牲者700多人,不妥,故本文定为八百多人。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群众运动”引燃八国战火 第一章

庙堂大舞台,年年有好戏。

光绪二十六年庚子(1900)正月初一(1月31日)清晨,一道特殊的圣旨自皇宫大内飞传天下。

有人说:“大清国要换皇帝了!”

这说法不确。不是“换皇帝”,而是“立皇子”。奇在这“皇子”不是为现任皇帝光绪立的,却是为死去二十六年的同治帝、即“穆宗毅皇帝”立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十分明显:“皇子”(又称“大阿哥”)这位“准皇帝”是专为“抢班夺权”而立。

圣旨是以光绪皇帝的名义下的,谁又知道他心中的痛苦呢?

高兴的人不少。慈禧太后高兴。端郡王载漪更高兴,因为这位“皇子”溥儁正是他的宝贝儿子。想到自己不久即成“太上皇”,载漪的麻脸上绽出笑容,原本细小的眼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