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 (第2/4页)

一百二十两,扣去成色,只剩一百一十两。无奈之下,打点行装,随兄弟上京。四名解差押解秦三郎,打了一辆囚车动身。秦玉娥跟在囚车后照顾兄弟,四名解差借故拖延,一百多里路倒走了五日,从秦玉娥身上榨去三十两银子。进京后押到刑部大牢,打点狱卒又花了十两,秦玉娥在客栈安顿下来,每日到牢中探望兄弟。一月后方过堂,堂官看了卷宗冷笑道:“三十五条人命,让一个十四岁的娃娃顶罪,就算我准了,上官岂是瞎子?”当堂驳回。半个月后,又解来五名犯人并几件赃物,刑部下批文,五名正犯凌迟,秦三郎定为从犯,绞监候。秦玉娥大惊,请人写了状纸,到街上喊冤。刑部定下的案子,没人接手,有人指点,当朝驸马好管闲事,于是秦玉娥想方设法等到驸马车驾,当街喊冤,驸马正闲得无聊,听有人喊冤,吩咐侍从接状。秦玉娥递上状纸,驸马看后笑道:“一个十四岁的娃娃,没什么真凭实据,岂能定成绞刑?这些刑部官员太过胡闹。”命人持自己名帖送到刑部。刑部官员知晓驸马脾气,只是一时高兴,不会认真过问。于是改判,秦三郎年幼无知,从轻发落,监禁十年。

得到此信,秦玉娥还要谢恩,总算保住兄弟性命,于是每日到牢中照顾秦三郎饮食。谁知屋漏偏逢连夜雨,仅有的几十两银子又被人偷走,秦玉娥叫天不应,叫地不灵。早有媒婆留心,劝秦玉娥嫁入官宦之家,秦玉娥走投无路,只好应允。京城官员根本看不上贫家女,刚好有一总兵到京公干,偶见秦玉娥颇有姿色,愿意出五百两纳为小妾。秦玉娥为保兄弟性命无奈答应,总兵将五百两银子交付刑部官员,照应秦三郎,准备回任上。秦玉娥千叮咛,万嘱咐,姐弟俩洒泪分别。秦三郎在牢中,开始几日还好,狱卒多少照应一些,不到一月就没人过问了,饥一顿饱一顿,挨打受骂更是家常便饭。几番想寻死都怕姐姐回来寻找,只好咬牙忍耐。好不容易撑到一年,太子登基,大赦天下,秦三郎也在被赦之列,差官销了罪案,将秦三郎放出大牢。虽然离开牢房,但举目无亲,孑然一身,难以谋生,只好乞讨度日。京里官差颇多,不好存身,无奈离开京城向南走。

风餐露宿自不必说,能有个破庙安身就要谢天谢地,可怜一个十五岁的孩子受诸般苦楚。这一日走到一个村口,迎面跑来一个老年乞丐,三郎想问问这村里风俗如何,老丐满面堆笑道:“这里人好得不得了,家家都给我吃食,怀里还有四个烧饼吃不下,给你吃了吧。”说着果真取出四个烧饼递过来,三郎喜出望外,连连道谢,老丐一溜烟跑到一棵树后。三郎饥肠辘辘,拿起一个烧饼就吃,刚吃两口忽然有一群人跑到近前,看到烧饼不由分说,围住就打。三郎在牢里别的没学会,挨打倒有些经验,当下抱住头,蜷起身子,众人打了半晌,也怕出人命,一边骂着小偷一边离去。三郎才明白这四个烧饼是老丐偷的,自己替老丐挨了打。只觉浑身酸痛,还好怀里剩了两个烧饼,哆哆嗦嗦取出一个刚要吃,不料那老丐竟跑回来,抢走两个烧饼,笑嘻嘻道:“多亏你替我挨打,下次多长个心眼,天下没有一个好心人。”吃着烧饼,扬长而去。

三郎满腔怒火却无计可施,好半天才爬起来,不远处有一条河,三郎口渴难耐,到河边喝水,喝完洗脸,忽觉头晕目眩,一头栽到河里。人事不省,顺流而下,半浮半沉,不知过了多久。忽然觉出身上有一丝暖意,睁眼一看,见身在一间静室中,盖着厚厚的棉被,一位长髯老者笑眯眯看着自己。三郎知道被好心人救了,想开口道谢,但张了几下嘴却发不出声。老者开言:“你伤势不轻,好生调养要紧,不要急着说话。”有丫鬟给三郎喂药,饮食也甚为周到,三郎如在梦中。两日后三郎已能讲话,老者到房中坐下问道:“孩子,你叫什么?为什么落水?”三郎就将含冤入狱,出狱后乞讨为生,又被恶丐欺凌的经过一一讲明。老者连连叹息,听完点头道:“老夫也姓秦,名鸿雁,久居此地,颇有些家财,你放心住着,养好伤再说。”三郎甚为感激,盼着自己早点好,不再拖累恩人。

调养月余,三郎基本复原,再不肯受人伺候,每日起早贪黑,忙里忙外,不管吃什么都不计较。秦鸿雁乃是昆仑派高手,隐居此地,膝下有五子三女,每日教儿女习武,也不十分上心。一是因为自己不是掌门,有些精妙武功没学到,儿女学全了也不会有多大出息。二是因为五个儿子生来养尊处优,不肯吃苦,自己又狠不下心严加督促。有这两个原因,秦家五子只学了一些花拳绣腿,徒具架势。三郎每日起得很早,打扫庭院时总看到秦鸿雁练武,心里萌生了拜秦鸿雁为师的念头,只是不好意思开口。忍了十几日,终于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